前言: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因直肠癌在北京逝世。陈毅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消息传来后,毛主席深感悲痛,他下令全党为陈毅元帅举办最高规格的葬礼。
党中央为陈毅元帅撰写悼词时,由于一些政治上的运动尚未完全解决,出于维护大局的考虑,对陈毅元帅一生的总结表述为"有功有过"。然而,周总理认为这样的判词稍显不妥,经过反复思量,最终决定将其改为"功大于过"。
然而,毛主席看着陈毅元帅的追悼词,提笔划掉了“功大于过”这句话。
那么,毛主席为何要将这四个字划去?
陈毅的经历
陈毅出身于四川省的乐至县,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家境十分拮据,但他的父母坚定支持他接受教育。他们深知,只有通过教育,陈毅才能改变命运,为家庭带来更好的生活。
尽管家里经济困难,但陈毅的父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将全部心力放在支持他的学业上。他们相信,通过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陈毅可以打破贫困的枷锁,追求更好的未来。
在陈毅幼年时,他亲眼目睹了贫困的百姓在动荡的民国时期生活艰难,这深深触动了他。他立志要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奋斗。
陈毅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当他第一次接触到五四运动时,他被这次思想解放和爱国精神的激荡所深深震撼。从那时起,他积极投身于一切爱国运动。
陈毅在法国留学期间与周总理、蔡和森等革命志士结识,这些相遇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共同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民解放的理想,这使得共产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陈毅的心中,成为他坚定的信仰和行动指南。
在法国,陈毅与周总理、蔡和森等人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革命斗争的道路。这段经历为他提供了宝贵的锻炼和启示,也为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陈毅和周恩来等人的交流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现状和国家的命运。
通过这些交流,他意识到,中国的革命事业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才能取得胜利。面对国家的需要和革命的召唤,他毅然决定放弃在法国的优越生活和良好前景,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事业。
在肖振生的介绍下,陈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陈毅和朱德等革命志士带领着一支不到千人的队伍勇往直前,成功突围,最终到达井冈山地区。在井冈山,陈毅和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会师,共同开展革命斗争。
井冈山时期对陈毅来说非常重要,他积极参与了土地革命、农村建设和军事训练等工作。在这里,陈毅深入了解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的思想,逐渐接受和信仰共产主义理论。
1934年,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然而,由于陈毅在途中腿部受伤,他不得不留在南方指挥部,负责指挥南方部队,并没有随军长征。尽管如此,陈毅的贡献并不逊色于长征的战士们。
在南方,陈毅带领着南方部队,他们生活在山林中,面临着国军和野兽等的威胁。他们每天都在迎接危险的攻击,食不果腹,经历严寒的折磨,这样的艰苦日子持续了三年之久。
陈毅元帅的一生犹如一曲激荡的战歌,激励着革命的天空。他在革命征程中踏遍艰险的道路,他的坚定信仰锻造了无畏的意志。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革命的历史长卷中,成为铮铮铁骨的典范。
陈毅元帅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参与了南昌起义、井冈山时期、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英勇无畏,战功赫赫。他以深厚的军事素养和聪明才智,为红军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毅元帅的奉献精神不仅表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不拘一格,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对待群众的疾苦,总是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陈毅一直追求卓越,对自己的职责极为负责。他经常熬夜工作,研究文件,分析局势,制定方案,确保每个工作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处理。
即使在生病期间,陈毅也不放弃工作,坚持带病工作,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对工作的执着和专注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榜样。
陈毅元帅的晚年
由于"二月逆流"的强烈影响,陈毅元帅被安排以"战备"为名,举家疏散到了石家庄。在疏散期间,他一直感到腹痛不止,后来他前往石家庄医院接受检查时才被诊断为阑尾炎。
起初,他可能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毅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1971年回到北京接受治疗时,他才最终被确诊患有晚期结肠癌,此时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随着病情的加重,陈毅元帅的身体变得十分虚弱,然而他并没有选择安逸地休养。相反,他坚持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陈毅元帅仍然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直到在最后的时光里,他的坚强意志愈发显现。
尽管身患绝症,他依然坚守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并用最后的力量吐露出的遗言:“一直向前……战胜敌人……”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充满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敌人的坚决斗志。
这时,叶剑英急急忙忙地带着毛主席为"二月逆流"平反的话语的信赶来。陈毅静静地听完了信的内容,然后慢慢闭上了双眼。
毛主席参加追悼会
陈毅元帅逝世后,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相继出现。由于他生前受到牵连,他被剥夺了终身的政治权利,也没有任何职位在身。根据中央批准的文件,他不符合高规格葬礼的要求。
在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后,周总理等人决定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举办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并委托李德生全权负责。这是一种权宜之计,旨在给予陈毅元帅应有的尊重和崇敬。
当他们看到为陈毅元帅题写的悼词中有一句“有功有过”时,周总理皱起了眉头。他认为,陈毅元帅已经离世,我们应该尽力安抚,表达对他的敬意和赞赏,而这样的描述似乎不妥。因此,周总理将其修改为“功大于过”。
1月8号,毛主席拿到周恩来送来的600字悼词,看过之后,划去了周恩来精心写下的悼词,并在文件上批下“基本可用”“功过的评价不宜在追悼会上作”“陈毅是个好同志,应该改成为人民服务”。
这四个字,简洁而有力,凝聚了陈毅一生的信仰与坚持,是对他忠诚的最高称颂。在他们心里,陈毅将军是那样的无私。
1972年1月10日,陈毅追悼会如期举行,总共有500人参加,其中包括了周总理、叶剑英等人。就在仪式即将开始时,毛主席突然现身,当时他也正身体抱恙,走路都需要警卫员搀扶。
实际上,建国后,毛主席只参加过两人的追悼大会,而这次,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活动。他始终放不下与陈毅十几年的革命友谊,哪怕是拖着病体,也要来送老友最后一程。
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别发表了讲话,表达了对陈毅元帅的深切悼念和对其贡献的赞扬。
毛主席在讲话中回顾了陈毅元帅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一生,强调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毛主席表示,陈毅元帅是一个好同志,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并鼓励大家继续发扬陈毅元帅的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周总理在讲话中表示,陈毅元帅的离世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强调,我们要继承陈毅元帅的遗志,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周总理对陈毅元帅的贡献表示高度赞扬,并寄语大家要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结语:
陈毅元帅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者之一,他在一生中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疆场上驰骋,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晚年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毛主席对他的极大信任最终让他得到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陈毅元帅的功绩是闪耀的,无论时光怎样流转,都永远不会被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