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影视节目当中,有一股把国军将领描绘得精明的趋势。
一些战绩平平的国军演成了大英雄,比如大名鼎鼎的‘飞将军’孙元良;反而是对于国军真正有能力的将军,极少真实地刻画过他们,比如被陈老总称作国军当中少有的明白人王耀武。
王耀武在军事上的才华是相当不错的,连我们的战神粟裕将军也比较认可他。
在山东战场的时候粟裕就说到:“幸好有罗荣桓,否则山东不可能拿下!”
那么,王耀武在山东到底有哪些出色的表现,才会让粟裕将军对他有这个评价呢?
王耀武其实早先就跟粟裕交过手。那是在著名的谭家桥战役当中——这也是让粟裕将军抱憾终身的一次战役。
不过具体说起来这次战役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跟粟裕将军没啥关系。不过作为战无不胜的战神,有这样的经历他自然会觉得不怎么完美。因此在那一战之后,粟裕开始关注王耀武,王耀武也开始到处搜集粟裕的资料,
王耀武甚至还专门研究了粟裕的战法,搞出了一个专门的资料。
那么,谭家桥之战王耀武到底表现如何呢?
当时的情况是红军设下伏兵打王耀武,王耀武事先并不知道有埋伏。不过此时的主要指挥者并不是粟裕,粟裕属于一个辅助参谋的角色,对决策有影响,但不是决策的决定者。
他们选择的埋伏点比较有特色,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稍低的丘陵,中间为公路。
因为悬崖峭壁不适合埋伏,所以红军埋伏在较低处;同时还派出了一部分准备在围攻路上之敌时,去断掉王耀武的后路。但是这个时候红军非常疲惫,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状态不是特别好。
在埋伏的时候还没有等下令开枪,就有人在不小心误放了一枪,所以战斗就被迫提前打响了,但是仍然还是埋伏战。普通国军看到四面八方跳出来的大量红军,基本上都经不起几个冲击直接垮了。
但是这个王耀武却很快冷静下来,并且依据公路比丘陵更高的有利地形,很快组织起来了防线。他立马想到了保住自己的后方,所以最后这场埋伏战就没有打成功,反而打成了一场遭遇战。
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耀武不论是平时队伍的训练,还是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只有平时训练的好在这种陷入埋伏的情况下,才能够继续保持队形并且组织反攻;同时他利用地形组织反攻,并且还随即护住了自己的后方,给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随机应变能力也是相当的厉害。
不过尽管这次王耀武有些有惊无险,仍然是让他在事后感到非常的惊讶。
毕竟之前他很少遇到这样善于排兵布阵的敌人,所以他也因此特别地关注了粟裕将军,并且期待着能够再次与粟裕将军一战;而粟裕将军在这里的‘惜败’,也是非常希望再跟王耀武较量一番。历史还真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虽然老蒋名义上说要和平,但是却暗地里调兵遣将,并且在1946年开始大举进攻解放区。这其中山东地区被老蒋当作重点。
因为王耀武战功卓著,而且他本人还是山东人,所以就被派到山东打内战去了。
山东当时为什么会被老蒋重点照顾呢?
一方面由于罗荣桓元帅抗日战争时期在战斗,大量地搞‘翻边战术’打击日寇、发展自己,所以山东地区的我军势力比较强;另一方面这里也是南方连接东北的要道,所以不论是为了向东北发展还是给自己留后路,国军都必须要占领山东这个地方。
当然了,我们也必须守住这里。
王耀武当时其实只有73军。
但是他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这个地方给国军打开了局面。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人缘把96军、12军都吸引过来,一起加入了山东的国军队伍当中;另一方面他还通过各种手段筹集资金,为自己和友军的队伍换上美式装备。
同时他还号召当地一切愿意加入他的队伍,包括当地的土匪强盗都聚集到了他的旗帜下面,一下子他的实力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然后他就开始主动出击我军。因为当时山东我军分兵东北,力量相对削弱,所以他抓住战机把胶济、津浦两条线路给打通。
我们都知道国军作战比较依赖交通线路,尤其是当时他们已经是美械装备了,所以占据了交通的国军自然实力大增。老蒋为此也是非常的高兴:不愧是他教出来的学生——至少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心头大喜的老蒋又派阙汉骞和李仙洲去帮忙,让这两个黄埔学弟去辅助王耀武。这个时候的王耀武真可谓如虎添翼。
于是他指挥手下数万大军不断出击,一点儿一点儿蚕食解放区附近的农村。我们当时还是出于农村为主的状态,大片的失去农村自然很亏。我军想要诱敌深入打一下,但是王耀武却步步为营,让我们很难找到破绽。
一时间我们在山东地区的解放区逐渐缩小,给粟裕将军等人造成不小的压力。
但是王耀武这个时候遇到了他最大的‘敌人’——蒋委员长和陈诚两个人。
为什么说他俩是王耀武最大的‘敌人’呢?
因为不论是老蒋还是陈诚,这个时候都犯了‘微操’的瘾了。
粟裕这边看到搞王耀武这边搞不动,也就不在这一个方向给死磕了,而是想办法运动其他部分的国军来制造机会。恰巧这个时候老蒋想要调集大兵团,在这里对我军进行围歼,所以我军决定对他们来一个诱敌深入。
当时的国军欧震进攻临沂地区,我军主动放弃了这个城池。
欧震可不是王耀武这样的精明人——轻易地得到一座城池,让他顿时直接感觉飘了,并且向总参谋长陈诚以及老蒋报大捷。他居然吹嘘说是“在临沂外围歼灭共军16个旅”,真可谓是吹得好大的一个牛皮!
陈诚一开始也觉得有点儿不相信。但是在他派出飞机观察,发现我军确实在撤退,甚至隐隐还有一种伤亡惨重的样子时,他就坚信了欧震的‘大捷’。
而王耀武在得知‘大捷’后,他感到非常的怀疑。
毕竟粟裕将军是什么水平?欧震是什么水平?他研究了好久的粟裕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非常怀疑这其中有诈。而老蒋却丝毫没有怀疑,反而下令王耀武帮忙追击我军。王耀武赶紧上书陈诚小心其中有诈,但是陈诚却完全不相信王耀武。
王耀武又托人上书蒋介石,谁知道蒋介石也不认可。
王耀武此时更加觉得其中有诈,作为一个比较传统的将军,他决定来一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谁知道陈诚和老蒋直接越过他指挥李仙洲,这么一番‘微操’的结果就是:一会儿王耀武把李仙洲往北边拉,一会儿老蒋陈诚把李仙洲往南边拉。
李仙洲上上下下,很快就被我军包围过来。
王耀武知道后立马让李仙洲突围。不过这个时候他又算漏了一着——李仙洲下属韩练成其实是我军人员,所以又给李仙洲在那里拖了一段时间。最终李仙洲被围了过来。
为了防止李仙洲兵团临死反扑,粟裕将军又用了围三阙一的战术——给李仙洲兵团让开一条‘生路’。本来绝望的国军看到了这么一条生路,自然是拼了命地往这里逃跑,走着走着又在路上遇到伏兵,几万人的精锐就这么报销在这里了。
之后山东的国军便一败再败,难以挽回败局了。
然而在我军这么精妙的一场围歼战当中,作为敌人的王耀武提前预知情况,极力反对老蒋的调兵遣将。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来王耀武的老谋深算。
但他遇到了老蒋这样的上司,别说打胜仗,就是想要保命都很难了。
虽然在王耀武和粟裕将军的第二次对决中,王耀武最终的结果是惨败于粟裕将军,但是粟裕将军对王耀武的评价却很高。他曾经说过,要感谢罗荣桓元帅在山东的经营,不然他们在这里跟王耀武对决可能更麻烦。
粟裕将军之所以能在这里取胜,确实也跟罗帅有很大关系。
1939年3月罗帅和陈光率领115师一部分力量入山东,从此在这里利用巧妙的‘翻边战术’,多次与日军周旋并且发展力量。
所谓的‘翻边战术’大概的意思是:当敌军前来我们的地盘扫荡时,我们就转移到敌人的后方去打击敌人的前方。这样既可以打击敌人的力量,又可以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所以山东的抗日格局很快被罗帅打开。
到了1945年时罗帅麾下发展了27万正规军,占据了当时我军三分之一的人数;之后罗帅带了11万人到东北,并且很快在东北发展成了150万大军。不得不说罗帅简直就是一个‘爆兵神器’。
剩下的一些军队有部分就交给了粟裕将军他们,所以相对来说他们的家底儿就比较厚。不然一开始面对王耀武的猛烈进攻,还真是非常的艰难。
不过王耀武即便是军事才华不错,不能够及时地站在正义的一边来,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