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离京巡查。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国内政治形势扑朔迷离,毛泽东的身体健康也非常不好,肺气肿、心脏病、白内障等诸多疾病缠身。
10月12日清晨,毛泽东乘专列抵达长沙,再度踏上了这块令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在这里,毛泽东住了整整114天,直到1975年春节前夕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在长沙养病期间,年届81岁的毛泽东曾先后5次前往湖南省游泳馆游泳。1974年12月5日是他平生最后一次下水游泳,之后毛泽东便永远告别了这项他平生最热爱的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毛泽东十分喜欢游泳,游泳算得上是他除了看书、抽烟之外最大的嗜好。
首先毛泽东的水感非常好,俗称水性好,各种超高难度的游泳动作,在他这里都显得不足为奇。
据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曾回忆说,“毛主席还能直立在水中,一动不动。我们都不能像他那样立住,这也是毛主席的水中一绝。”
据悉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的时候,毛泽东曾邀请他一同游泳,并当场展示了他这个绝活,据悉当时赫鲁晓夫的表情显得十分夸张。
由此可见,毛泽东不仅喜欢游泳,还将其发展成了自己的特长、优势,开展了具有毛泽东特色的“游泳外交”。
其次,毛泽东喜欢游泳,但非常不喜欢拘泥于室内游泳馆,因为水面太平静,他觉得没意思,尤其喜欢去游风急浪高的大江大河,曾赞叹“长江是一个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
而且除了国内的江河湖海,毛泽东还十分向往能畅游国外有名的山川河流。
1960年在接见访华的尼泊尔代表团时,毛泽东曾对来宾主动说起,有机会的话希望能畅游恒河。但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一生鲜少出国,终生仅去过两次苏联,至于畅游恒河,则终究是未能成行。
对于游泳,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游,还尤其喜欢“多管闲事”,不遗余力地发动身边人都去学游泳。
建国后,他曾亲自教授身边几个警卫员游泳,此前这些人虽然会游,但技术都不精,为此毛泽东悉心教导他们各种游泳动作,比如如何侧泳、仰泳等。后来这些人学成之后,便陪着毛泽东一路游遍了湘江、长江、珠江等等江河湖泊。
除了警卫员,党中央领导人当时也没能逃过他的“魔掌”,比如开国总理周恩来,还有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罗瑞卿等等,他们都是受了毛泽东的“言语刺激”,年过半百重新开始学习游泳。
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当时非常喜欢去庐山上的芦林湖游泳,他在消暑解乏之余,便打起了周总理的“主意”。有一次会后,他专门找周总理谈话,严肃认真对他说,刘少奇、朱德都会游泳,唯独你是“旱鸭子”。
受此刺激,周恩来没过两天便找来了专业的游泳教练,专门就在芦林湖里学游泳,要知道当时他已经年过63岁。
不过最终周恩来并没能学会游泳,原因是他当年在延安时曾不幸坠马,导致右臂骨折,因当时医疗条件差而落下了终身半残疾——右手臂无法伸直,也正是因为此旧伤,他在水里很难保持平衡,所以这次学游泳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除了周恩来,还有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罗瑞卿。
1956年,因不满罗瑞卿阻挠自己横渡长江,毛泽东曾故意发脾气对他说:“有什么危险?还不是你自己不懂水性,所以你不敢游!连游泳都不会的人,还能指挥军队?”
毛泽东这一番狠话真是大大刺激了罗瑞卿,后来罗瑞卿通过自己发愤努力,年过半百竟也学会了游泳。由此,毛泽东开启了中南海的游泳之风。
从韶山冲的小池塘,到长沙的湘江之滨,到北京的北戴河,到长江、珠江,不管身处何地,毛泽东都没有放弃对游泳的热爱,他是真正的活到老游到老。
毛泽东之所以喜欢游泳,是因为在他眼里,只有游泳才能让他彻底放松,“游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想事,让大脑很好地休息,吃安眠药、 散步、看戏、跳舞都不行,就是游泳可以做到,因为一想事就会下沉,就会喝水。”
除此之外,毛泽东如此热爱游泳,还不遗余力宣传游泳运动,是因为他心里一直有一个体育强国之梦。
1917年4月1日,时年23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
在文中,他痛斥国人“武风不振”,身体羸弱,他提出要想摆脱“东亚病夫”的屈辱,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并将体育摆在了当前最重要的位置,“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为此,他不仅自己锻炼,还拉上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一起锻炼,他亲自组织了游泳部,平常没课便组织体育运动,除了游泳,还有冷水浴、日光浴、雨浴、风浴、爬山、露宿、长途步行和六段体操等等项目。
据毛泽东当时的校友、革命先烈张昆弟的日记所记载,从1917年7月31日至10月2日的64天里,毛泽东一共组织了“雨浴1次、露宿2次、划船2次、登山5次、游泳24次”。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的这段话,成为毛泽东时常勉励自己和身边人的精神食粮。
1925年,时年33岁的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长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寥寥数语,将其对游泳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后来,中国遭遇战火纷飞,毛泽东多年居无定所,性命尚且攸关,游泳的爱好便被迫暂停了下来。
据悉,在1948年3月中央机关准备东渡黄河时,毛泽东曾提出,让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坐船过河,而自己带着几个水性好的士兵游到黄河对岸去,可是当场并没有一个人表示同意,有的说黄河正是汛期、水流湍急,有的担心国民党飞机万一飞过来。
总之,最终毛泽东也没能畅游黄河之水。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此之后,毛泽东游遍了中国诸多大江河流,唯独黄河却一次都没下去过,这也是关于毛泽东的一个未解之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重新拾起游泳的爱好,他先是在清华大学里游,后在中南海游泳池里游,后来又瞧不上小小的游泳池,干脆跑到北戴河去游泳。
有时候中南海的工作一忙完,毛泽东便冲着警卫员大声嚷嚷:“赶浪去!赶浪去!”不管身边人如何劝阻,他都坚持要去“赶浪”,还故意对工作人员说狠话,说他们要是怕了,就别跟着他去游。
在北戴河游泳期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征服了北戴河之后,毛泽东又将目光转向了亚洲第一长河——长江。
1956年5月,毛泽东到武汉视察长江水利,当他走出机舱,面对前来迎接的湖北省委书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去游长江。”
工作人员担心他的安全,列举出了几大条不适宜游长江的理由,比如江水不干净有细菌,比如江水里有鳄鱼、水蛇、江猪之类的危险动物,比如长江漩涡很多,可能还会有沉船、礁石之类的,但毛泽东都义无反顾,而且谁来劝他就凶谁。
在毛泽东眼里,游泳所带来的快乐是纳西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别人越是来劝,他反而越是生气,还故意对罗瑞卿发脾气,挖苦他连游泳都不会,还怎么去带兵打仗。
最终,毛泽东顺利圆了畅游长江的梦,前前后后游了好几次,最后一次上岸后,开玩笑对工作人员说:“如果给我个馒头吃,还可以坚持两小时。”这一年,毛泽东已经63岁。
也正是这次畅游长江,毛泽东再次诗兴大发,给我们留下了千古诗篇——《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墙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游长江的消息一出,极大激发了武汉市民游泳的热情,此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体育热情。
受此影响,当时广州、重庆、南京、杭州、 福州、汕头、无锡等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渡江、渡海峡等体育活动,可以说是从此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的游泳运动之风。
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前后18次畅游长江,有时连身边护游的人已经筋疲力竭,毛泽东都依然精力十足、丝毫不见倦意,就是“赖”在水里不肯上岸,一游就是一两个小时,其耐力堪比专业的游泳运动员。
后来因为国内政局动荡,毛泽东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如以前,便再没有机会去下长江游泳,平常只能是在中南海游泳池等小小满足一下。
1974年12月5日是毛泽东生平最后一次游泳,当时他已经年届81岁高龄,双腿双脚浮肿,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此外还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导致其视力十分模糊。
身边人都显得忧心忡忡,然而当毛主席一下水后,却仿佛是如鱼得水,怎么看都不像是年届八旬的老人,虽然游泳的速度不比往年,但动作依然十分流畅。
半个多小时后,工作人员见毛主席双臂摆动缓慢,显得非常吃力,遂劝导他上岸。
上岸后,毛泽东神色伤感地自言自语说:“我跟水打交道几十年,看来今后是与水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