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学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约有95%的黄埔学生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当然也有不少黄埔学生在抗战期间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功职位在不断的高升。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因战功升任集团军总司令的9位黄埔生。
1、胡宗南
胡宗南是浙江宁波人,有“天字第一号门生”的称号,他在黄埔学生中有多个第一。因为与蒋介石是老乡,所以胡宗南的升迁速度很快,到1936年他已经是第一军军长,第一军的第一任军长就是蒋介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胡宗南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会战还没结束,胡宗南就在9月13日升任第17军团军团长,他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升任军团长的。
此后胡宗南又率部参加了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1939年1月升任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同年8月转正成为第34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系学生的第1个集团军总司令。此后多年胡宗南一直在西北忠实的执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多次与我党我军进行摩擦。
胡宗南
而他在西北也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到了1945年7月胡宗南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麾下有45万大军,成为黄埔系学生中唯一的战区司令长官。
抗战胜利后,胡宗南仍然在西北任职,不过他的对手是彭老总,胡宗南自然不是彭老总的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1949年12月,所部70万人又在西南战役中被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所歼灭。1950年4月西昌战役中所部10余万被全歼后只身飞往台湾,1962年在台北去世,终年66岁。
2、关麟征
关麟征是陕西鄠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一期,毕业后参加了东征和北伐以及对红军的围剿。1933年关麟征率领第25师参加了长城抗战,他带领部队和日军第八师团血战三天,战后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关麟征升任第52军军长,率部奔赴抗日战场,之后的几年里,关麟征相继参加了保定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大战。而他的功劳也在不断的增加。
关麟征
1938年台儿庄战役后关麟征升任第32军团军团长,他本人也在此战后被称为“关铁拳”。1939年秋,关麟征升任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指挥6个军坐镇湘北,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此战关麟征抓住时机果断对撤退的日军进行反攻,因为这是开战以来第一次收复失地,关麟征在同年10月升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记功一等。
1940年,关麟征率领第15集团军驻防滇桂等地,一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因为与陈诚有矛盾,所以在抗战胜利后关麟征基本没再怎么带兵,相继担任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校长、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等职。
在担任陆军总司令不久关麟征就辞去军职,脱离军界,1950年到香港定居一直到1980年去世,终年75岁。
3、宋希濂
宋希濂是湖南湘乡人,陈赓大将的老乡,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好。与大多数的黄埔学生一样,宋希濂同样参加了东征、北伐以及对红军的围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宋希濂也投身于抗日战场,他率部奔赴淞沪战场,也参加了之后的南京保卫战,1938年5月宋希濂升任第71军军长,率部与日军激战于兰封。
1941年11月宋希濂升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
,此后几年他一直在滇南驻防,1944年率部配合中国驻印军进行了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宋希濂先后担任过新疆省警备司令、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司令官等职,1949年在大渡河沙坪被俘,后被关押到功德林战犯所进行改造,1959年被特赦,1993年在纽约去世,终年86岁。
4、李默庵
李默庵是湖南长沙人,黄埔一期毕业,抗战爆发前他已是第10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默庵在蒋介石发布抗战声明的会上被任命为第十四军军长,随即率部参加了忻口会战。1938年3月,李默庵升任第三十三军团军团长,1941年,李默庵升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李默庵
解放战争时期,李默庵积极参与湖南和平解放事业,随程潜做了一些长沙起义的筹备工作。1949年退出军政界,移居香港,坚决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安排。1990年回祖国定居,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2001年10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7岁。
5、王敬久
王敬久是江苏丰县人,黄埔一期毕业,毕业后参加了东征和北伐以及对红军的围剿,到抗战前他已经是87师师长。87师是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之一,可见王敬久在此时还是比较受重用的。
王敬久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王敬久也率部投入战场,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大会战。而他的职位也在不断地上升。1937年升任第71军军长,1938年升任第37军团长,后又升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2年升任第10集团军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王敬久率部参加了内战,因孟良崮战役失败而去职。1949年王敬久去了台湾,1964年在台南逝世,终年62岁。
6、刘戡
刘戡是湖南桃源人,黄埔一期毕业,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因损失惨重曾拔枪自杀,后被部下夺枪救下。1937年忻口会战后,刘戡升任第93军军长。1943年李家钰战死后,蒋介石重组第36集团军,刘戡被任命为该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刘戡在西北参加了内战,1948年在陕北宜川战役中兵溃,自杀身亡,时年42岁。
刘戡
7、杜聿明
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黄埔一期毕业,他是黄埔学生中最出名的将领之一,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表现的十分耀眼。但是杜聿明前期的升迁并不快。
1937年杜聿明担任国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抗战全面爆发后,杜聿明率领装甲团参加了淞沪会战。1938年庄家兵团扩充为第200师,杜聿明升任师长,同年底该师扩编为第十一军,不久改为第五军,杜聿明担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唯一机械化新军。之后杜聿明率部参加了桂南会战、入缅作战等战役,1943年升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
杜聿明
解放战争时期,应该是杜聿明一生的高光时刻,他成为蒋介石的救火队长,先后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实际指挥国军与我军作战,1949年初杜聿明在淮海战场上被俘,在功德林战犯所关押了10年,1959年被特赦,1981年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8、王耀武
王耀武是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毕业,他的成就超过很多他的黄埔师兄。王耀武在抗战前已经是第51师师长,这个时候他的很多师兄也都是师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耀武随即投入抗日战场,他先后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战役等大会战,可以说8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抗日前线。
王耀武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七十四军军长,1943年鄂西会战后王耀武升任第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仍兼74军军长,1944年2月,王耀武升任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王耀武已是第四方面军司令官,亲自指挥了抗日战争时期最后一场大会战——雪峰山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王耀武主政山东,成为山东的一把手。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被俘,此后一直关押在功德林战犯所,1959年被特赦,1968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
9、李玉堂
李玉堂是山东广饶人,黄埔一期毕业,到抗战爆发前已经是第3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玉堂也率部奔赴战场。
李玉堂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1938年6月升任第8军军长,之后李玉堂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大战役。1939年,率部在武宁附近的棺材山阻击日军,死守阵地,全军立战功,国民党抗战总部授予李玉堂部“泰山军”称号。不久,该部改为第十军,李仍任军长,奉命驻守长沙。
李玉堂
1943年李玉堂升任兵团司令,1944年升任临时编组的第36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2月任第27集团军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李玉堂担任过第十绥靖区司令官、海南防卫副总司令、第一路军司令官等职,驻海南期间,中共通过关系策反李玉堂,李接受共产党的条件举行起义。因交通中断,李玉堂未能及时接到中共关于起义的指示,解放军已占领海南岛,李玉堂即随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后因叛徒出卖,1951年2月5日李玉堂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台北碧潭。
小结:
上述9个黄埔生中,除了王耀武以外,其他8人都是黄埔一期生,王耀武这个黄埔三期生却能够与众位师兄平起平坐,甚至超过了其他的众多师兄,可见王耀武的能力还是十分强悍的。而当上集团军总司令的这8位黄埔一期生也是黄埔一期的佼佼者,尤其是杜聿明,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成为老蒋的救火队长,可惜他们终究是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统统在解放战争中落败,甚至成为阶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