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在去世后,一般都要上谥号和庙号。谥号是对帝王一生的总结概括,庙号是在太庙里给帝王的称号。杨坚的谥号是“文”,庙号是“高祖”,总的称呼就是“高祖文皇帝”。他的儿子杨广谥号是“炀”,庙号是“世祖”,全称是“世祖炀皇帝”。大家在历史课本里看到的对皇帝称号的不同,其实是使用称呼的不同。谥号和庙号都是帝王去世后才有的,对活着在位的皇帝则要称呼“皇上、陛下、官家、万岁爷、尊号、年号”等等。
我们可以从大家最熟悉的清朝十二帝说谥号和庙号,清朝十二帝分别是:
1.努尔哈赤: 太祖武皇帝
2.皇太极: 太宗文皇帝
3.顺治帝福临: 世祖章皇帝
4.康熙帝玄烨: 圣祖仁皇帝
5.雍正帝胤禛: 世宗宪皇帝
6.乾隆帝弘历: 高宗纯皇帝
7.嘉庆帝颙琰: 仁宗睿皇帝
8.道光帝旻宁: 宣宗成皇帝
9.咸丰帝奕詝: 文宗显皇帝
10.同治帝载淳:穆宗毅皇帝
11.光绪帝载湉:德宗思皇帝
12.宣统帝溥仪无谥号和庙号
谥号是对人一生的概括,具有盖棺定论的性质。一般情况下,“文、武、章、仁、景”等都是好的谥号,“炀、哀、悼”等是较差的谥号。有一个谥号比较有意思,那就是汉献帝刘协的谥号。刘协的谥号是“孝献皇帝”。很多人以后献的意思是把江山献出去,正好对应汉献帝禅让给魏文帝曹丕的事实,其实并不是这样。“献”的意思是“博闻多能,惠而内德”,是一个非常好的谥号。
历史书对不同朝代皇帝的称呼是有变化的。
1.谥号时代:秦朝只有两世,秦始皇和秦二世。从汉到隋大多是以谥号称,比方说: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魏文帝,晋武帝,刘宋武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在这里,刘邦的情况比较特殊,刘邦全称是“汉太祖高皇帝”。大家一般都称呼其为汉高祖,认为是庙号,其实“高”是刘邦的谥号,准确称呼是“汉太祖”或者“汉高帝”。
2.庙号时代:从唐朝以后到元朝,皇帝的称号大多以庙号相称。比方说,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元世祖,等等。
3.年号时代:到了明清两朝,皇帝的年号一般只有一个,所以大多以年号相称。这个大家就很熟悉了。比如:洪武,永乐,万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等。
当然了,不同时代历史上对皇帝的称号一直在变化。这其中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谥号注重的是皇帝本人的德行;庙号看中的是皇帝在家族中的位置;年号则是皇帝对于百姓的作用,因为年号是用来纪年的,天下人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