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无非就是人口和地盘。当然了,只要地盘够大,人口自然也不会少到哪去,就比如楚国,大半个南方都是他的,即便是到战国后期,也应是要让秦国出动60万大军。
相比较之下,燕国无论是人口,还是地盘,都无法和其他六国相比。韩国再怎么差劲,他也是跟秦国正面交锋很多年的存在。若不是借着五国伐齐的机会,燕国怎么可能稳坐战国七雄的位置?
只不过五国伐齐的时候,燕国的君主燕昭王是否还记得,当年若不是齐桓公的出兵相助,也许燕国都无法进入战国时代,更何况当时的齐桓公,还让地五百里给燕国。
周武王灭商后,周武王就把他的弟弟姬奭分封到如今的北京一带,姬奭便是燕国的第一任国君燕召公。随着燕国后期的不断扩张,如今的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和西部,也被纳入燕国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燕山一代的山戎也逐渐崛起。作为游牧民族,山戎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并且他也在学习中原各国的先进文明,不仅进入农耕文明,还建立起不少国家,如孤竹,令支,屠何等国。
拥有着较为完善的指挥系统,山戎的战斗力不禁又踏上一个新的台阶。于是好战的山戎不断南下,离他最近的燕国,就成为山戎各国的主要攻击目标,在公元前7世纪,燕庄公都不得不迁都临易,来躲避山戎的西袭击。
但山戎可不会停止自己扩张的步伐,这可把燕国着急的,在公元前664年,燕庄公向齐国求援,希望齐国赶紧的过来帮忙。
当时齐国的老大,是齐桓公,刚刚取得“春秋五霸”的头衔,在各个诸侯国面前像是老大哥的存在。此时接到小弟的求救,齐国要是不出兵救援,以后他这个老大哥还会有信服力吗?
更何况齐桓公也清楚,一旦燕国被山戎所灭,那他就得直接面对山戎,陷入山戎和中原各国两面夹击的尴尬局面。既然如此,出兵保住燕国,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
就这么的,齐桓公带着大军,大大小小数十战,不仅大败山戎,还灭掉孤竹,令支。
山戎的这些地盘,毕竟距离齐国太远,再加上中间隔着的燕国,也不方便齐国的管理,因此齐桓公干脆做个顺水人情,便将打下来的土地送给了燕国。
既然山戎已经被打趴下了,那齐桓公也该班师回朝了。燕庄公见状,怎么说都要亲自送齐桓公回国。
就这么的,燕庄公和齐桓公一路上有说有笑,哪怕是已经进入齐国境地都没能察觉。等他们发现燕庄公已经在齐国地盘的时候,齐桓公顿时就啥傻眼了。
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可以随意进出各个诸侯国,如果是诸侯,是不可以走出自己的国境线的。此时燕庄公正在自己齐国的地盘上,也就是说他俩失礼了。
但毕竟是老大哥,魄力还是有的。齐桓公说,我不能无礼于燕国,因此我就把沿途经过的这些土地,全部送给燕国,这样燕庄公就没有走出燕国的国境,就算不上是失礼。
就这么的,齐国的五百里地,便成为燕国的地盘。再加上齐桓公将山戎的土地也送给了燕国,两相加起来,燕国因祸得福国力大涨,得到大片土地,这才拥有后来跻身战国七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