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打败了冯玉祥、阎锡山后,调集十万大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一次“围剿”。结果,惨遭失败。
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于1931年2月,任命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督率二十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并狂妄地叫嚣:“三个月内消灭共军。”
发布“围剿”命令的蒋介石(图像)
三万多人的、装备简陋的中央红军,面对六倍于己的敌军,该怎么办?对此,中央红军领导层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有的人主张转移,主张“跑”。他们认为,应该立即把中央红军开到四川去。他们还拿斯大林的话“四川是最理想的根据地”,作为他们的主张的重要依据。
也有些同志主张“分兵退敌”。他们认为,“分散兵力,一则可以使敌人的包围落空;一则目标转移,可以退敌。”
对于上述主张,毛主席坚决反对。他认为,我军应该立足“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坚守根据地,寻机歼敌。
红军时期的毛主席(图像)
在敌强我弱,且强弱悬殊太大的情况下,毛主席之所以如此主张,是因为他对敌我双方的利弊作了精准地分析、研究。
毛主席对大家说,敌军虽有二十万之众,但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内部矛盾重重。他们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对蒋介石的指令会阳奉阴违。这样,敌军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再者,既没有群众支持,也不熟悉临战地形的敌军,远离他们的老巢,到了我们所在的山区后,他们的补给会相当困难。这样,其士气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毛主席指出,我军的数量少,装备也差得多,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军同仇敌忾,占据有利地形,而且有当地群众无私地拥护、支持。
毛主席在阐述自己的主张(画作)
另外,我们已经获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拥有了抗击敌人的经验。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再次击败来犯之敌。
经过前后一个半月,四次会议的反复讨论,毛主席的意见最终为中央红军的决策层所接受。
就在中央红军边争论,边准备迎击敌军之际,何应钦指挥着二十万大军“齐头并进,稳扎稳打”。在西起赣江,东至福建建宁一线,敌军联营七百余里,“慢条斯理”地向南推进着。
到了四月下旬,敌军推进到了富田、广川、建宁一线。但是,到此时,何应钦仍没有弄清楚红军的主力到底在哪儿。
何应钦(图像)
面对这样的阵势,在总的战略方针确定后,毛主席进一步主张,选择敌方力量较弱的、富田的王金钰所部,作为突破口,然后往东横扫。
于是,1931年4月27,毛主席把红军主力调到了赣中南的东固,隐蔽起来,伺机而动。这时,东固的西、北、南三面都驻有国民党军队,而且相距东固都很近。
西有驻扎在富田陂下一带的王金钰部,离东固不过四十里。北面的郭华宗部屯扎在水南、北沙一带,离东固七十里。南面是占据着兴国县城的蒋光鼐、蔡廷锴的两个师。
由此可见,毛主席所下的是一步险棋。一旦出现什么纰漏,红军将会遭到敌军的三面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行动中的中央红军(剧照)
为此,有些领导同志深表担心,说这是在钻“牛角尖”,危险得很!毛主席听了,左手掐着腰,右手向右上方用力一挥,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就是要钻这个’牛角尖’,而且肯定能钻得通!”
在毛主席调兵遣将东固的时候,既气虚胆怯,又各怀心腹事的国民党军队,名为“步步为营”,实则举步不前。因为,他们谁也不愿意成为“出头鸟”。
加之连续多日的大雨,导致河水暴涨,道路塌毁。如此一来,王金钰、郭华宗等部更是借机盘桓不进。
期间,似乎嗅到什么的敌人曾派飞机,在东固上空反复侦查。但是,由于中央红军充分利用敌军的迟滞不前,把自己的行踪处理得了无痕迹,故而,他们没能发现什么。
我军在东固等待着,等待着战机的到来。5月16日,战机终于出现了。王金钰手下的公秉藩师,离开了福田,开始向东固进发。
毛主席得知后,立即在其必经的路段,布下口袋阵,一举歼灭了该师。于是,“牛角尖”钻通了!
歼灭公秉藩师的战斗场景(画作)
东固之战的胜利,使得中央红军斗志猛增,威风大振。接着,毛主席指挥红军连连出击。
从5月16日至31日,中央红军自西向东横扫七百余里,五战五捷,歼敌三万多人,痛快淋漓地打破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反革命“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作为主要指挥员之一的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在谈到毛主席部署的东固之战时,曾风趣且极为钦佩地说:“还是拿鹅毛扇子的厉害!”
是啊,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敢于抗击,就是巨大勇气的体现。在群敌环伺的东固隐蔽待机,更是勇气和智慧完美结合的战役范例。
主要参考文献:《历史巨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