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培养了二十几年的太子朱标从陕西回京城后便着了风寒,结果一病不起,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的去世,不仅仅让朱元璋失去了长子,更让大明王朝失去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太子,未来的皇帝。自朱标被封为太子,朱元璋便一直在为朱标登基布局,包括牵连三万人被杀的胡惟庸案。
然而太子朱标一死,朱元璋的棋局彻底被打乱,不得不重新布局。
一番深思熟虑后朱元璋还是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一脉,在朱标病逝前,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已经夭折;最为年长的便是次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朱元璋便将吕氏扶正为太子妃,所以朱元璋便选了最为年长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甚至为了能让皇太孙顺利坐稳皇位,发动蓝玉案,先后诛杀15000人,包括开国功臣。
洪武二十五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年仅22岁的朱允炆登基称帝,史称建文帝。
朱元璋走的很安心,因为他认为太孙朱元璋登基的障碍都已经被他除掉,接下来太孙只要能守得住大明的江山就可以。但朱允炆在祖父朱元璋还在时便忧心忡忡,对藩王们的存在十分忌惮。
朱元璋登基后一共册封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个孙子为藩王,这些藩王全部都有自己的王府护卫,每位藩王可以拥有三个护卫,而每一个护卫的人数从三千到一万九不等。也就是说哪怕是藩王的护卫人数再少,也有九千人。
而在这二十四个藩王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便是宁王朱权、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棢。
朱权不仅拥有王府的护卫,而且还拥有一支战斗力非常强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而燕王与晋王,则都手握十余万大军,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朱允炆忌惮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刚登基便迫不及待要削掉叔叔们的藩王之位。在决定削藩后朱允炆便跟祖父给自己的留下的“辅政大臣”来商量对策:是先对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动手,还是先剪掉燕王的羽翼,再对燕王动手?
这两位“辅政大臣”一位是“东宫伴读”黄子澄,另一位则是兵部尚书齐泰。
齐泰的建议是要先除掉最难缠、势力强盛、建文帝最忌惮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恰好相反,认为应当先除掉其他的藩王,然后再对“孤立无援”的燕王动手。最终朱允炆接受了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剪掉燕王的羽翼,将与燕王关系比较好的几位藩王削掉。
而第一个便是燕王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
正当朱允炆在考虑应当以何种理由削掉朱橚的藩王之位时,一个人的出现帮了朱允炆大忙,此人便是朱橚的次子朱有爋(xun),朱有爋状告自己的父亲朱橚与长兄朱有炖密谋造反、意图不轨。如此罪名,朱允炆便可以名正言顺下旨派李景隆将朱橚一家老小抓了起来,流放云南。
其实这是朱橚第二次被流放云南,第一次是被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流放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认识一下: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一生,虽然先后两次流放云南成大明朝的笑话,但是他却是一位深知民间疾苦、爱民如子的藩王。他虽然没有上马立战功,却对大明王朝的影响巨大,甚至对世界的影响都值得一提。
01初封吴王
1361年,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出生。这一年朱元璋正在应天(南京)广纳贤士、招兵买马,为自己向江西一带扩大势力而做准备。事业正顺的朱元璋对第五子朱橚的出生感到非常高兴,在此之前朱元璋已经有四个儿子出生: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棢与四子朱棣。
全部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了解明史的都知道马氏不仅仅是朱元璋的发妻,更是患难夫妻,二人的感情极深。爱屋及乌,朱元璋自然疼爱嫡子。
(不过有的说法是朱橚与朱棣并非孝慈高皇后所生,而是蒙古妃嫔碽妃所生,朱棣为了自己的嫡子身份而将自己称作孝慈高皇后所生的嫡子。朱橚与朱棣同母所生,自然也就是孝慈高皇后所生)
朱橚仅比四哥朱棣小一岁,所以二人从小感情就非常好。朱棣从小就身强体壮,喜欢舞刀弄枪,是一个果敢勇猛之人,所以经常能在演练场上得到父亲朱元璋的赞赏;而朱橚不同,朱橚虽然功夫不及四哥,但却是一个非常喜欢研究的人,专注力非常强。正因为朱橚这样的性格,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1367年,朱元璋将其称为吴元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七个儿子,在祭告太庙的时候将七个儿子的名字按照顺序说了一遍,希望祖宗能保佑自己的儿子健康长大、建功立业。
自举兵渡江以来,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棡,曰棣,曰橚,曰桢,曰榑,从孙一人曰炜,敢告知之。
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
1370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将自己年长些的儿子全部都封为藩王,并且分封藩地。朱橚其实一开始被封为吴王,而非周王,藩地是在富庶的杭州,这一年朱橚只有10岁。
因为年纪小,并非大婚,自然不会前往藩地就藩。
1374年也就是洪武七年,在后宫地位仅次于马皇后的孙贵妃病逝,孙贵妃先后生四个女儿,并未生下皇子,所以朱元璋命吴王朱橚为孙贵妃穿素服三年。
两年后,朱元璋下旨让几位年长的藩王前往凤阳练兵,其中便包括朱橚。
1377年,在朱橚17岁的时候朱元璋为其挑选一位妻子,并且完成大婚。朱橚的妻子是开国功臣——宋国公冯胜的女儿冯氏,冯氏嫁给朱橚后成为吴王王妃。
冯胜是开国功臣六公爵之一,其功勋卓著,朱元璋能给朱橚找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岳父,可见朱元璋对朱橚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冯胜并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开平王”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也就是说朱橚跟常茂还是连襟。
次年,在朱元璋册封第二批藩王的时候,将朱橚改封为周王。
1381年,朱元璋将朱橚的封地改为宋朝时的京城所在地——开封。因为钱塘一带是大明王朝的赋税地,若是分封给朱橚的话,确实很不妥当;所以朱元璋便将朱橚的封地改成了开封,此时的朱橚已经21岁,便带着自己的王妃冯氏前往封地就藩。
帝曰:“钱塘财赋地,不可。
了解朱元璋的都知道,朱元璋在称帝之前被称为“吴王”,而朱元璋将吴王的封号给了朱橚;而且朱元璋的红巾军是属于北方红巾军的一部分,在元末韩山童发动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喊得口号就是“反元复宋”,而开封是宋朝的国都,自然对于朱元璋而言,开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朱元璋曾有想要迁都开封的想法。
朱橚做了八年的吴王,虽然没有前往富庶的杭州就藩,但是去了开封。如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橚这个儿子确实十分重视,所以才为朱橚指婚了一位开国功臣的女儿做帮衬。
02第一次流放云南
1382年,朱橚的生母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朱橚回到京城奔丧。
朱橚性情温和,就藩后从没有做什么逾矩的事情,一直都是安分守己;然而在1389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二年,朱橚竟然私下里离开自己的封地前往凤阳。
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时候便规定:藩王不可私自离开自己的封地,若要入京的话需要皇帝的手谕才可以,哪怕是需要入京勤王也需要皇帝下旨才可。目的就是让藩王起到拱卫皇权的目的,但朱橚居然私下里离开了自己的封地,而且还是去了凤阳。
此时朱橚的岳父冯胜恰好在凤阳练兵,朱元璋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藩王与重臣私下里见面,会密谋什么呢?难不成想要造反?
朱橚此举自然是惹得朱元璋大怒,即刻便下旨将周王朱橚流放云南,让其长子、也就是世子朱有炖代替朱橚管理藩王事务。
《明史》记载,“二十二年,橚弃其国来凤阳。帝怒,将徙之云南,寻止,使居京师,世子有炖理籓事。”
要知道明朝初期的云南跟现在还不一样,相对而言还比较荒凉。
不过虽然朱橚是戴罪之人流放云南,但毕竟是朱元璋的儿子,在前往云南的路上并没有受太多的苦。不过此行让朱橚看到了民间疾苦,老百姓生活的环境很不好,自然生病的就多,但是病了也没有钱看病吃药,只能是硬扛着。
这极大地刺激了朱橚,让朱橚产生了怜悯之心,让朱橚的思想有了极大地改变,他想要为老百姓编写一部实用而且方便的医书——《袖珍方》,作为老百姓备用的治病抓药的大全,此书是朱橚让自己藩地的名医李佰等人编写而成的。
而且《袖珍方》非常全,包括3000多个方子,全部都是总结了历代医学家用方的经验总结而成,而且非常详细。《袖珍》方在明朝先后刊印十多次,可见其重要、实用程度。
其实朱橚在青年时期便已经对医药产生了兴趣,毕竟医学能够救死扶伤,还能延年益寿,所以便在藩地组织了一些人编纂过两卷书《保生余录》。之后,朱橚又开始着手对方剂学的编著工作。只是因为自己擅自离开封地,而被流放云南,不得不暂时停止。
其实朱橚在云南的时间很短,朱元璋怒气消了以后也不想自己的儿子受苦,便下旨将朱橚给召回了京城,在京城居住。
值得一提的是朱橚虽然在云南的时间很短,但正因为云南之行,让朱橚不再是一个只知享受的富贵王爷,而是切身体会到了老百姓的日子有多艰苦,让大明王朝多了一位深知民间疾苦、造福百姓的藩王。
03 再次流放云南,让自己活成笑话
1391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在太子朱标病逝的前一年,朱橚得到父亲朱元璋的宽恕,得以回到自己的封地开封。次年朱橚长兄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便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在自己病逝后继承皇位。
1398年,也就洪武三十一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走的很安详,因为对于朱元璋而言他已经尽可能将太孙继位的障碍给除掉,只要太孙能做好一位守成之君,便能保大明王朝安稳。
但是朱元璋错了!
他错看了太孙朱允炆,更错见了自己的儿子们。
朱允炆在祖父在的时候,便已经惴惴不安,将各位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当成是假想敌;如今登上皇位,又怎么能允许“君王之塌怎容他人酣睡”呢?
对于朱允炆而言,若不削藩,自己的皇位便坐不踏实。
所以在祖父去世不久,便迫不及待对叔叔们动手,而第一个便是周王朱橚。
其实在朱允炆登基之前,已经有两位年长些的藩王去世了: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病逝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棢病逝
前四位藩王中,除了燕王朱棣便是周王朱橚最为年长,而且与燕王朱棣的关系最为亲密。朱允炆听取“东宫伴读”黄子澄的建议,先除掉与燕王朱棣交好的藩王,然后再除掉燕王。
朱橚作为大明王朝的第四位藩王,自然便是首当其冲。
但是朱允炆削藩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却是朱橚的次子朱有爋给的。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朱有爋向建文帝举报:自己的父亲朱橚与长兄朱有炖意图谋反。朱有爋此举恰好给了朱允炆名正言顺的理由,削掉朱橚的藩王之位。连带着将朱橚的长子,也就是周王世子朱有炖也给抓了起来,流放云南。
一时间,周王朱橚成为整个大明王朝的笑话:居然会被自己亲生的儿子出卖?
其实朱有爋之所以会如此做,是因为怨恨自己的父亲与长兄,也可以说是嫉妒长兄朱有炖。按照大明王朝的规矩,藩王的嫡子册封为世子,若无嫡子便是长子册封为世子,至于藩王其他的儿子则是被封为郡王。
所以在朱有炖被封为世子,而朱有爋只能册封为郡王。
但是朱有爋觊觎长兄的世子之位,所以才会如此。
就这样朱橚再一次被流放云南,上一次朱橚在云南待得时间比较短,而且是以皇子的身份流放,自然生活待遇不一样;然而这一次朱橚与长子被贬为庶人,便是老百姓的身份,自然跟上一次流放云南的待遇不一样,而且这一次朱橚一待就是三年多的时间,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当地百姓的现实生活。
有的老百姓若是没有饭吃了,就会去啃树皮,吃草根。
这对朱橚的刺激是非常大的,与上一次云南之行对百姓的怜悯之心又有了不同,应该说这三年的生活体验,让朱橚立志想要做一个拯救万民的藩王。但被贬为庶人,朱橚也是无能为力,只希望有一天能恢复自己的藩王之位。
在朱橚流放云南的过程中,朱橚的四位弟弟: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与齐王朱榑先后被贬为庶人,更让人痛心的是湘王朱柏一把火烧了王府,与自己的王妃葬身火海。这也成为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的一个导火索,三年的靖难之役,局势越来越清晰:对于燕军来说,只要能攻下南京城,便能结束靖难之役。
1402年,也就是在靖难之役的第四年,朱允炆将朱橚一家召回京城囚禁,就是为了不让朱橚与燕王朱棣联合起来。
这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登基称帝。
称帝后,朱棣便将自己的同母胞弟朱橚恢复了周王爵位,并且为弟弟增加了5000石的俸禄。
04 沉迷研究,成就巨作
永乐二年朱橚奉旨前往京城,朱棣与朱橚的感情极好,二人分开多年后重新聚在一起相谈甚欢。朱棣也很关心弟弟,说开封京城会发生水患,所以便想要将弟弟的封地改为洛阳。
但是朱橚并不愿意,因为朱橚在开封有一个植物园,是朱橚研究草本植物的地方。所以便婉拒了朱棣,说开封的堤坝非常坚固,无需改换封地。
朱棣虽然疑心重,但不会怀疑自己的亲弟弟朱橚。
因为朱棣很了解朱橚,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而是一心沉迷于研究。而朱橚也恰逢其时将已经编好的《普剂方》交给了四哥朱棣。世人对此书的评价极高:
“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
此书不仅包括病症,而且还有针对病症的方子,其中包含了很多明朝以前已经失散的文献资料,其研究价值非常高。
在此之后,朱橚在封地一心沉迷于研究医药,而将藩地的事务全都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朱有炖
在此期间,朱橚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突出的成就《救荒本草》,《普济方》重在整理前人的成就,而《救荒本草》则是重在开拓创新。朱橚生活在明朝初年,历经多年的征战朱元璋好不容易建立大明王朝,而四年的靖难之役更是让百姓雪上加霜,老百姓的生活很苦,吃糠咽菜都是常事,所以积累了不少经验;
而本草学的发展确实为朱橚以及研究者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源以及方法,正是在这样基础上,朱橚完成了巨著《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中共包含414种植物,而且其中有三分之二在之前的草本书中都没有记载。
而且与传统的草本书相比,《救荒本草》重在直接的描述,并且配上插图,并没有繁琐的考证。著作中对植物的描述准确真实,方便民众寻找,这是非常现实的意义。
因此《救荒本草》一书不仅在明清时期引起了极大地影响,而且还在17世纪末传到了日本,引起了日本学者的青睐与关注。除此之外,《救荒本草》这部巨著还因为出色的植物学成就,还引起了很多国际学者的认同,比如1881年俄国的植物学家贝勒,认为书中的插图比西方早了70年的时间;再比如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施温高,认为此书是目前最早的并且是当时最好的研究救荒植物的巨著。
再比如20世纪4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伊博恩,对《救荒本草》中的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完成自己的著作。
再比如美国植物学家里德,将《救荒本草》侍称为中国早期植物学的一部杰出著作。
如此,可见朱橚的成就。
05 病逝
朱橚的成就,对于明朝的农业以及医学的发展贡献巨大。
也正因为朱橚一心沉迷于研究,所以朱棣在忌惮其他的藩王势力的时候,仍旧对弟弟朱橚非常放心。永乐十八年,河南中护卫军丁俺三居然状告朱橚意图不轨,朱棣并未相信,而是在次年朱橚来到京城的时候,将丁俺三的说辞说给了弟弟听。
朱橚赶紧跪下,说自己死罪。
但朱棣相信弟弟,宽恕了朱橚。
经此一事,朱橚便主动将王府三护卫上交给了朝廷,朱棣也接纳了,将三护卫调到了京城。
当然这也是朱橚在寻求自保,毕竟削藩已经成大势所趋,哪怕皇上再信任,若自己还是手握重兵的话,难免会被有心之人利用;若是将三护卫全部上交,便是在表明自己的忠心。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的途中突然病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朱橚恳请侄子朱高炽能准许自己前往京城祭奠,朱高炽照准。朱高炽对自己的叔叔非常敬重,在叔叔离开京城的时候了特地给叔叔增加两万石俸禄。
不过朱高炽仅在地位上10个月的时间便病逝了,早就被封为皇太孙的朱瞻基继承皇位,不久朱橚病逝。朱瞻基特地为叔祖辍朝两日,赠与其谥号“定”。
结语
朱橚先后两次被流放云南,尤其是第二次因为亲子的出卖而被贬为庶人,让自己成为整个大明王朝的笑话。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是后来朱橚恢复了周王的封号,也也没有原谅自己的第二子,朱棣便将朱有爋改封去了云南大理。
朱橚虽然没有上战场杀敌立功,但是他在医学与药学、农学上的研究确实是利国利民的益事,不仅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影响巨大,对于世界来说贡献也非常大。
虽然朱橚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身的皇子,但正因为两次流放云南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间疾苦,让朱橚成为一位真正爱民如子、为百姓造福的藩王,这确实非常难得!
而且朱橚在明朝初期所有藩王中,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一心沉迷与研究医药,对藩王事务并不感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得到了弟弟朱棣的信任,得以安稳度过余生。他虽然没有为大明王朝的安稳立下什么功劳,但是他所作的贡献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