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我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二十多个政治团体或政党。后随着中国革命历程的推进,有些终止了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则继续发展着。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乃至四十年代,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政治党派(团体)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
其一是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中国国民党;其二是代表遭受剥削、压迫的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的蒋介石(图像)
其三是代表着非共产党,也不同于国民党的中间政治力量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党派。这些党派,主要形成、发展于我国首次大革命运动和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时期。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后,这些代表着“中间政治力量”的党派没有跟着国民党离开大陆,遁迹台湾,而是响应中共的号召,留了下来,参加新中国的创建。
1949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即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参加会议的除了中国共产党人外,还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致公党等十一个党派的人员。
毛主席在首届政协会议上作报告(图像)
这些党派,被中共统称为“民主党派”。不过,“民主党派”这一名号,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
它是毛主席于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于陕西延安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来的——国民党“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一意孤行……”
新中国成立的当年年底,有些民主党派经过内部磋商,自主地进行了彼此间的整合处理,如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集体并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有的则认为本党派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即宣告解散了,如中国人民救国会。与此同时,“民盟”、“民进”、“农工党”和“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也都在考虑或解散、或与其他民主党派融合的问题。
毛主席与民主党派领导人、民主人士在一起(图像)
这时,1949年12月前往苏联访问,1950年2月回国的毛主席了解到相关情况,尤其是得知中国人民救国会已经解散时,感到甚是可惜,并认为:各民主党派“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随之,毛主席亲自嘱托中共中央的有关领导同志,主动联系各民主党派,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不要再有什么解散、撤并之举,要安下心来,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建设新中国。
同时,党中央、毛主席为了让各民主党派长久地存在下去,经过研究决定:
“帮助他们团结、进步和发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祖国建设中同他们真诚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鉴于中共中央旗帜鲜明的态度,各民主党派不再有“撤并”的想法,并立即整顿、改革、充实自我,决心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的周围,与之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地协作下去。
毛主席、朱老总等中共领导人与民主党派人士在一起(图像)
如此一来,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的、多党合作的新型政治领导格局初步形成了。这种政党合作机制,不属于西方的多党制,也异于社会主义苏联的一党制。
随着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于1956年确立。这样,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将不复存在。
这种情况下,党内外又出现了关于“民主党派”去留问题的议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各民主党派大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或其他社会成分的政党。
针对这一问题,加之其他工作需要,毛主席于1956年4月,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之后,他认为,多党派并存是件好事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健康成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深思中的毛主席(图像)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应当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凝心聚力,共谋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未来。
毛主席还直截了当地说:
“……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的办法,使同志们中很少不同意见,弄得大家无所顾忌,这样做很不好。”
为此,他主张搞“两个万岁”——“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在致开幕辞时,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正式明确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方针。
当时,应邀就座于主席台的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负责人的黄炎培先生听了心潮澎湃,并情不自禁地即席作了四首题为《东方红遍环瀛》的七绝诗,以祝贺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致意中共英明的多党合作方针!
黄炎培先生(图像)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八大民主党派,相濡以沫、彼此促进,携手奋进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征程上!
主要参考文献:《历史巨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