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也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产。
斑驳的砖瓦、古雅的老街、透着中原遗韵的方音……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申遗的22个遗产点中,包括了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祈祷商船出海顺利的石刻、码头、灯塔等多处与海洋文化有关的遗产。
何以讲述向海泉州?
和我们一起
走进泉州
回顾当时繁华的水陆交通网
在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邂逅欣欣向荣的宋元中国
见证“东方第一大港”繁荣的古海关
(泉州市舶司遗址)
穿过充满烟火气的泉州市区水门巷竹街,沿着幽深绵长的石板路走,可在鹊鸟桥旁看到一方刻着“泉州市舶司遗址”字样的石碑。
泉州市舶司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立,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一段波澜壮阔的泉州海洋对外贸易的繁荣岁月也由此拉开帷幕。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市舶司主要承担着“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的职责,也就是向经由泉州港进出的船只发放商贸许可证、查验商船、征收关税、代表官方采购舶货、储存或出售征得的货品、转运货品或货币至都城、接待外国使节等职责。
这处国家海贸管理机构,规范了海外贸易,促进了泉州进出口贸易的繁荣,推动各行各业的兴盛发展,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
漫步在洛阳桥上,桥畔的古树枝繁叶茂,桥上的石塔、雕像,栩栩如生,放眼望去,洛阳江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正面)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引发了迫切的运输能力提升需求,沿海交通的贯通成为首选途径,而大型跨海石桥的建造是交通网构建中的关键。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首创“阀型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侨呈东北西南走向,系花岗石砌筑,现桥长731米,宽4.5米,依托中部一自然小岛而建。现桥上保存有4尊宋代护桥石将军和6座宋代石塔,及修桥碑刻、摩崖石刻等宝贵文物。
(洛阳桥右侧)
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共同实证了泉州港跨区域的陆上干道一一沿海大通道的形成,体现了泉州作为世界贸易中心港口,能够便捷地与广阔的内陆腹地及海洋世界相连通的优越交通条件。
(桥中自然小鸟)
连通世界的千年码头
千百年来,潺潺江水江穿流而过,织起了密集的水网,也翻开了泉州海洋贸易的壮丽篇章。
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的江口码头,是城郊连接古城的水路码头,也是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宋元时期,法石港内有美山、文兴、圣殿、厂口和富美等十多个码头,百货山积、帆樯如林。如今,只有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有迹可循,它们被合称为江口码头。
(美山码头)
(文兴码头)
文兴码头由花岗岩构筑而成,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底,为石结构斜坡阶梯式的驳岸码头,是古泉州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之一。码头上,“站立”了千年的宝箧印经塔,是宋代遗留下来的镇风塔,来往船只将它当作航标之一,所以又称“航标塔”。
(航标塔)
沿着江面大概1.1km左右,便是美山码头了。它位于下游,相较于文兴码头水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方便高潮位时大船停靠。
如今,一度繁忙喧闹的古码头,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寺双塔勾勒出中外文化交融盛景
越过泉州西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抬头便能望见开元寺内最高的建筑东西塔。
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始建于7世纪,10世纪奠定主体格局。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自北向南建立,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整体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
(开元寺东西塔 苏德辉 摄)
旧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僧侣等汇聚于此,带来了各种异域宗教和文化,并留下了大梁的宗教建筑和异域风俗的痕迹,多元融合的宗教文化与古城烟火气和谐相融,凝练出“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气质。
(大雄宝殿)
今天异彩纷呈的泉州,以它包容开放的性格,依旧推动着世界海洋文明的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在新的时代中续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镇国塔)
沿着江面大概1.1km左右,便是美山码头了。它位于下游,相较于文兴码头水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方便高潮位时大船停靠。
如今,一度繁忙喧闹的古码头,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来源:中国水运网
责编:杨瑾 杨亚兰(实习)
审核:张亚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