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国的时候,出现了十位元帅。他们在战争年代,身先士卒,为解放军披荆斩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他们有的依旧在军队里面担任要职,而有的却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了行政岗位上。有四位元帅,在建国前后成为了市长。
北平市长 叶剑英 聂荣臻
北平刚刚解放的时候,社会形态极为复杂,有普通的小市民,有革命干部,有残存的国民党余孽。要想治理好,是需要很强的办事能力的。于是,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叶剑英元帅的身上。
叶剑英明白,要想稳定社会治安,首先要改善民生。当时的北平,可以说百废待兴,世面上的各种商品存量都不多。于是,叶剑英元帅从煤矿产地调来了煤矿,从粮食产地调来了粮食。稳定了北平城中日渐浮动的人心。
民国时期,军队武器的管理十分的混乱,很多潜伏的特务都有武器,社会治安并不好。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叶剑英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展开数次清缴行动。将隐藏在民间的武器统统销毁,在这一套组合拳下,北平治安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因为工作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将叶剑英从北平调往广州担任市长。而接替叶剑英职务的是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元帅——聂荣臻。聂荣臻在叶剑英的基础上,大力清缴赌博、大烟和会道门组织。
北平在这种治理下,社会从国民党统治下的糜烂逐渐走向光明。但是在1951年的时候,聂荣臻元帅因为军事事务,实在过于繁忙,于是只能离开了北京市长的岗位。
南京市长 刘伯承
南京是六朝古都,从古代开始,就是特别繁华的地方,但是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南京,呈现出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刘伯承深知,如果想要发展南京,就首先要发展南京的工业。于是,一声令下,让因为战乱而停工的工厂,重新恢复了运转。
在重视工业的同时,刘伯承也极为重视教育。经常和南京市的青少年朋友,进行攀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用全部的心力建设祖国。在刘伯承的不懈努力之下,南京城终于再次走上了正轨,人民安居乐业。
过后不久,因为工作需要,中央政府将刘伯承元帅调任到了大西南,离开了南京。由于担任市长时期的种种良政。很多南京的老百姓都会在南京解放的那一天,纪念刘伯承元帅。
上海市长 陈毅
陈毅元帅接管的地方,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
在这里的人可以说五花八门,有资本家,有农民,有知识分子,有青红帮。
面对这样混乱的局势,陈毅元帅利用他管理军队的经验,将上海治理的井井有条。
那些哄抬物价的投资分子,抓紧去治理。那些残存的流氓阿飞,被集中改造。废弃的工厂重新开始运转。
上海这座有着重要地位的城市,在陈毅元帅的治理下,渐渐地走向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其他六位元帅身在何处
在以上四位元帅为国奉献的时候,剩下六位元帅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朱德在中央,为国家保驾护航。彭德怀驻守西北,指挥抗美援朝;林彪威震中南,在中南军委担任要职;贺龙与邓小平汇合,挺进大西南。罗荣桓在最高检察院署发光发热。徐向前担任总参谋长,为国效力。总之,这十位元帅,都是能文能武的俊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开疆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