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评衔,萧克将军获得上将头衔,位列57位上将之首。虽然上将的的荣誉以能说明萧克将军在战争中居功至伟,但很多人认为萧克劳苦功高,上将的头衔实在委屈他了。
这是因为八路军有6位正副师长,5人成了元帅,这位被“排除”在外的师长正是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后来又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身份参加抗战的萧克。因此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感到意外。
1925年,出身书香家庭的萧克出于旧社会黑暗的愤恨,毅然投笔从戎,参军救国。之后又在反蒋运动、南昌起义等重要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不少功劳,很快就被挑选为干部,是与陪伴共产党成长的重要党员。
萧克资历深厚却没能评选元帅,背后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早期政治站队错误以及战争时期功绩与其他元帅差距显著。
对萧克军旅生涯打击最大的莫属1936年自己错信张国焘诋毁中央红军的谗言,险些成为帮助张国焘达成分裂红军的企图。
1935年野心勃勃的张国焘擅自率领一部分红军离开陕北根据地,南下别立新的中央政府搞分裂主义。南下途中,张国焘碰见了长征的压轴队伍——红二方面军。
为了削弱毛主席力量,更为扩充自己的兵力,张国焘不断向王震、贺龙、萧克等红军骨干示好,希望他们率领红二方面军随自己南下。
结果,王震与贺龙都分别识破了张国焘的诡计,并拒绝了张国焘的拉拢。然而萧克却跳进了张国焘的圈套,对张国焘所捏造的红一方面军“罪状”深信不疑。稀里糊涂接受了张国焘任命,还发表了一些诋毁陕北根据地的错误言论。
虽然事后,萧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进行了忏悔,但这次严重的政治错误也成为了萧克无法成为元帅的一块绊脚石。
“胜败乃兵家常事”,打胜仗虽然不是对领兵将军的硬性要求,不过,战绩却是授衔的重要依据之一。萧克没把握住立功机会,在战功方面与昔日战友差距越拉越大也导致他未能进入元帅行列。
1939年,萧克受命开辟冀热察根据地。如果冀热察根据地开辟成功,其地位将与晋察冀根据地不相上下。中央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萧克,足见中央对他的重视。
踌躇满志的萧克得到这个消息后,曾写诗云:“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其报国立功的心愿可见一斑。只可惜事与愿违,萧克的领导失误导致挺进军没能守住手下的阵地,冀热察根据地最终破产,萧克也转而在晋察冀军区总司令聂荣臻麾下供职,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失之交臂。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萧克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总司令。当时徐向前带领西北野战军一路摧枯拉朽、锐不可当,不断突破敌人的防线;华东战场也在为粟裕的精心筹划下顶住猛攻,熬到时机成熟时趁机反击,化被动为主动。
与之不同的是,萧克虽然持掌重兵,却无法发挥军队优势,战绩平平,缺乏可圈可点之处。也因此,和其他开国元勋相比,战果相距甚远。
论战争,萧克留下了不少遗憾,可论起文学,萧克可谓是成绩显赫。出身书香家庭的他数十年如一日保持阅读与写作的习惯,后来于1988年正式出版小说《浴血罗霄》,在文化领域掀起轩然大波,摘下1991年茅盾文学奖的桂冠。真是应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