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压抑、困顿,这些词似乎和毛泽东没关系,然而,他也是人,也有这样的情绪,他也有这样的困境,那他会怎么做呢?
食堂不才,为你说说毛泽东名作《沁园春·长沙》背后的历史故事,揭秘压抑、困顿下的毛泽东发出震撼的呐喊!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此词上半阙寥寥数笔,简洁明练的描绘湘江橘子洲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后即景抒情,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目睹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色彩绚丽的景象。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描述,又象征毛泽东火热的革命情怀,充满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着实引人入胜,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毛泽东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上半阙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动静结合,远近相间,对比强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问出了毛泽东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引起读者共鸣,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
下半阕直抒胸臆,以峥嵘形容岁月,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志同道合的同学、战友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祖国,蔑视军阀,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意气风发的豪迈气概,最后一问,回忆的却是迎浪而上,奋发向上,披荆斩棘的恢宏画面。
全词写景忆情,融情入理,情景交融,豪放不羁,乐观向上,极具感染力,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这词影响非常大,2007年央视播出的,讲述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历史剧就是以《恰同学少年》为名。
只是很多人以为,毛泽东在写此词的时候应该是意气风发之际,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1957年,《诗刊》首先发表了这首《沁园春·长沙》,不过当时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
1963年,《毛泽东诗词》又发表了此词,当时标注的写作时间1925年,很多资料受此影响,再根据“独立寒秋”之句,就以1925年秋天为写作时间,这个说法影响很大。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25年毛泽东前后行程是:1924年毛泽东因劳累患病,经上级同意,回湖南进行疗养,年底返回湖南。
1925年1月上旬,他携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在岳父家过了春节;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离开韶山,经长沙,于9月上旬前往广州。
也就是说,从这个行程上看,这首词写于1925年8月28日到9月上旬之间是有可能的。
但这个说法有两个问题。
第一,1925年秋天,著名军阀、湘军总司令、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正在疯狂追捕毛泽东,这个军阀早在1923年就下令悬赏毛泽东,这时更是直接下令,立即逮捕,就地正法,不留后患。
当时就是这么危险,稍有不慎,军阀的枪子是不长眼的,说杀人就杀人!
毛泽东确实胆量过人、睥睨一切,但他不是鲁莽之辈,此时他为逃避追捕,正处于秘密状态,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到橘子洲头散步,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他不是这种人!
第二,《毛泽东年谱》的说法虽然对应上了秋天的时间,看似符合“独立寒秋”之句。
实际上长沙在9月上旬还是在“热老虎”季节,天气并不冷,既没有霜,枫叶也没有红,也就不符合词中所写情景,因此这个说法存在很大问题,写作时间应该不是此时。
那会是什么时候呢?
1926年12月17日,毛泽东由汉口回到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这个时间才是最有可能的写作时间。
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在于,1926年11月8日是立冬,12月22日是冬至,在北方人看来此时距离冬至都只有几天,早就已经是冬季了,怎么会说“独立寒秋”呢?
然而,从气温来看,长沙在冬至才算真正进入寒冷的冬天。
而且词人多以“惜春”“悲秋”为主题,毛泽东也有此习惯,他也习惯把南方冬景当秋景写。
比如毛泽东在1930年12月30日全歼张辉瓒后,写了那首著名的《渔家傲》,首句“万木霜天红烂漫”与“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写的是冬景,而下句“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曾改成“秋来一派风流态”。
因此,毛泽东完全有可能在1926年12月17日后写下这首《沁园春·长沙》。
实际上,1961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这首词写了份手稿,当时他就写道“1926年作”,只不过出版的时候,这几个字被影印了。
综上所述,《沁园春·长沙》极有可能写于1926年12月17日之后,是他在参加农民代表大会期间写的。
那当时毛泽东是什么状况呢?
其实他此时过得并不如意,本来毛泽东是1921年一大代表,1923年三大的时候,他还入选中央委员,并和陈独秀、蔡和森、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五人中央局,担任秘书(陈独秀任委员长),资历非常深厚。
但他在和陈独秀交往过程中,闹得非常不愉快。
两人性格不和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时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已经首先倡导进行农民运动,逐渐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
但这和当时我方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思想格格不入,除了澎湃等少数几人支持他之外,当人响应他的人并不多,毛泽东非常不为同志们所理解,非常孤立。
这样一来,1925年在上海举行四大的时候,他从三大的中央局秘书被排挤出中央,根本没有参加会议。
从毛泽东当时的现状来看,他在词中问的这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后来毛泽东曾对人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个阶级做主。”
其实1919年,他已经给出过答案,他说: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此时他再在词中问“谁主沉浮”,其实他已经有了答案!
这首《沁园春·长沙》似乎坚定了毛泽东的信念。
毛泽东在众位同志都不理解的情况下,用顽强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敏锐的目光,找到了胜利的方向——到农村中去,以农村为中心。
从这方面来说,这首《沁园春·长沙》是代表中国命运得到改变的一个里程碑作品。
这个说法固然有些牵强,但如果联系历史,联系毛泽东心路历程、思想转变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是完全说得通的。
然而天才是孤独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痛苦的。
尽管事后证明毛泽东才是对的,可当时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点,反而处处排挤他,一直到1927年才让他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五大会议。
这一切,让毛泽东有了困惑,他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是不是正确方向,他在认真审视、反复推敲自己的心得。
终于,困顿、压抑的他,打破了自己短暂的犹疑,发出了震撼的呐喊,坚定了信念!
很难想象吧,一个处于压抑、困顿下的人,竟然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词!
这才是毛泽东的魅力所在,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无论遭遇什么挫折和困难,他始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从不怨天尤人,一直保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精神和斗志!
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反思去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