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上,吴三桂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
他曾被认为是明朝的忠臣,却在后来做了清朝的叛将,为什么吴三桂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1958年,日本学者在研究《华夷变态》一书时,意外地发现了吴三桂讨清檄文的原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揭开了吴三桂降清的真实原因。
吴三桂的形象在清朝官方史书中一直是负面的,被描述为背信弃义的叛徒。然而,这份新发现的檄文原稿却展示了一个不同的吴三桂:一个在复杂局势中挣扎,试图维护自己阶级利益,同时对大明忠诚不渝的将领。
他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情感、家仇,更是阶级本性和时代大势的交织体现。
清廷为何要抹黑吴三桂?
引清军入关
1644年的三月四日(阴历),崇祯帝面临着国家存亡的危机。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发布了一道诏令,提拔了四位将领,希望借此挽救江山社稷。
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唐通为定西伯,左良玉为宁南伯,黄得功为靖南伯,崇祯皇帝速命他们进京勤王。
但3月19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已经攻下了北京城,崇祯皇帝殉国。
当信使带回了崇祯皇帝殉国的噩耗时,吴三桂感到了深深的震惊和悲痛。
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投降新的统治者,还是继续忠于已经灭亡的明朝?
京城的百官选择了投降,就在吴三桂动摇之际,却听闻吴家遭到了大顺军的抢劫,他的家人也被李自成的部下所辱。
所以吴三桂才会带着手下的关宁军投降了满清,与多尔衮一起将李自成的大顺军歼灭,又攻灭了南明,还绞死了永历帝。
鉴于吴三桂的功劳,清廷封他为平西王。
再次反叛
清朝局势稳定下来后,康熙帝便想削藩,恰好此时平南王尚可喜提出了退回故乡享受晚年的请求,符合了康熙帝削弱地方势力的政策。
康熙帝不仅迅速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而且借此机会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减了地方藩王的权力。
这时,吴三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他和他的家族将会失去一切。
因此,他决定举起反旗,自封为“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号召天下征讨满清,恢复汉人衣冠。
但吴三桂起兵反叛还是被康熙帝镇压下来了。
吴三桂的形象变化
其实在吴三桂刚刚投降之时,吴三桂是被塑造成了一个明朝的忠臣的。
多尔衮曾这么形容吴三桂:“吴三桂介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狗鼠。”
此时的吴三桂还是正面形象,投降原因就是为崇祯帝报仇,并没有其他首鼠两端的事。
到了康熙年间,关于吴三桂的历史评价出现了转变。
在《清圣祖实录》中,吴三桂被描述为在明朝末年动荡时期选择了投降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
“逆贼吴三桂,值明季闯贼之变,委身从贼,寻以父死賊手穷蹙来。”
吴三桂被描绘成一个在危难时刻背离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投靠了敌对势力的人物。
这样的历史记载,和吴三桂刚投降之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为何清朝对于吴三桂形象的记载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其实,清朝政府通过贬低吴三桂,意在削弱他在汉人民众中的英雄地位,从而遏制反清复明势力的士气和发展。
历史上,吴三桂曾是抵抗外敌入侵的关键人物,他的决策和行动在多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当他与清朝的利益发生冲突,转而反抗清政府时,他的形象便被有意诋毁。
在民间传说和野史中,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被广泛传播,这进一步影响了他的政治形象。
清朝官方利用这些故事作为宣传工具,描绘吴三桂为一个因私情而国事不顾的人,以此来降低他在民众中的威望。
这种宣传不仅淡化了吴三桂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他的看法。
真实的吴三桂
1958年日本东洋文库刊行了一套名为《华夷变态》的史书,吴三桂反叛之时的讨伐檄文的原版也在其中。
这篇檄文的大意是说,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了北京城,无恶不作,使得崇祯皇帝殉国。
普天之下,竟然没有人讨伐逆贼,而吴三桂无奈之下不得以借助清兵想要剿灭吴三桂。
但没想到清军背信弃义,窃取了大权,吴三桂本来想就这么跟清军拼了,但让他找到了崇祯皇帝的幼子。所以吴三桂才忍辱负重,久居穷乡僻壤之中,保存实力,就等来日光复汉人衣冠。
除了日本人外,当时的朝鲜也收录了一份《尚善寄吴三桂书》,其中写道:
“王在明时,不过一总兵官,国破不降,而能请兵灭贼,以复君仇者,可谓尽忠于明室矣。”
意思就是,你在明朝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总兵,国破后,请清兵助你灭贼,为崇祯报了仇,已经是对明朝尽忠了。
从尚善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吴三桂投降清朝确实本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心思。
所以,这基本上做实了吴三桂为明朝忠臣的想法,怪不得他被满清所抹黑呢!
小结
这一历史事件提醒我们,政治宣传和历史记载往往是权力斗争的产物,真实的历史人物可能与我们所了解的形象大相径庭。
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尽量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以求得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在历史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努力寻找那些被权力笔触所忽略的细节,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