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的文化几乎都源于中国,可是在了解日本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将中华文化进行了“魔改”,最终造成了如今的现象。
切腹,这个十分残忍的仪式,对于日本武士来说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抗战时期,战败的日本军官对于切腹乐此不疲,似乎干了一辈子坏事,通过切腹就能获得解脱一般。
但实际上,切腹的过程十分痛苦,经过现代医学的调查显示,一般人在切腹后还能存活六个小时,他们是如何忍受的呢?
一、何为切腹?
切腹的历史还要追溯到千年以前,当时我国正处于北宋年间,在日本的京都出现了一个游荡剑客名为藤原义,此人是个无耻混蛋,但没想到他的冲动一举竟然决定了日本人往后千年的信仰。
藤原义并非是个坚定的武者,他平日里依靠自己的武士身份招摇撞骗,外人看来,他过着优渥的生活,应当是个贵族,但实际上,藤原义的财富全部来自于抢劫和偷盗。
白天,他锦衣玉食,晚上则化身为强盗四处搜刮财物,百姓们不堪其扰,京都的捕快们经过很长时间的侦查,最终得知了他的住所。
这天,藤原义照常回家,可到了家门口他就发现了不对劲,但是他并没有逃跑——他也知道根本跑不掉。
官方的计划是,等到藤原义回家入睡后再实施抓捕,于是到了深夜,几十名捕快按照原计划进入了藤原义家的内堂,就在此时,捕快们听到了幽怨的箫声。
抬头望去,藤原义端坐在大堂内,正手持木箫吹奏着音乐,在他正前方一米远的地方,摆着一把散发着银光的太刀。
领头的捕快用力握紧了自己的刀柄,他深知这是一场硬仗,当他发出进攻指令的时候,藤原义也发现了他们,不过奇怪的是,藤原义并没有任何惊慌,甚至露出了一丝微笑。
他站了起来,拿起面前的太刀,然后反握刀柄,径直插入了自己的腹部,四周的捕快已经瞪大了双眼,藤原义依然没有停下的意思,直到整个腹部被切开,藤原义用刀尖挑出自己的内脏扔在众人面前,然后死亡。
直到半个时辰之后,捕快们才反应过来,随后将藤原义的尸体带回去复命,显然,他们已经被藤原义的自杀行为折服了。
在这之后,藤原义的故事就被捕快们传了出去,一传十十传百,民间的武士们认为藤原义这种自己审判自己的方式太过于震撼,他不仅没有成为反面形象,反而还竞相模仿他的切腹行为,至此已成“艺术”。
随后,切腹就成为了日本武士心中最高级的死亡方式,以至于后来日本政府屡禁不止,日本浪人们就像疯了一样,这背后隐含的社会意识实在是令人捉摸不透。
二、痛苦的六小时
让我们想象一下切腹的场景,一名武士用锋利的短刀捅进自己的腹部,然后横向切割,让整个腹部被剖开,随后脏器全部暴露出来,切腹者因此死亡。
根据现代医学的还原,专业人士认为,如果在切腹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也许切腹者还能够存活长达六个小时。
这是因为单纯的切开腹部并不能直接致死,死者往往是由于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即便脏器外露,也不达不到立即致死的程度。
一般的切腹者肯定是恐惧的,第一刀下去的时候并不会很深,这让痛苦剧增,此时作为后手的介错人就出现了,在切腹者无法进行的时候,他们会用刀砍下切腹者的头颅。
那么,如何在切腹的过程中迅速致死呢?答案是精准和迅速,第一,下刀要精准,如果第一刀能捅得很深入,比如直接捅穿脾脏,或者更深入一点,直接割断腹动脉,切腹者会很快死亡。
第二点是迅速,下刀的时候不能扭扭捏捏,如果缓慢下刀,刀子在腹中会加重疼痛感,对于切腹者是巨大的折磨。
那么,如此恐怖的切腹行为,日本人为何乐此不疲呢?
三、“中二”在作祟
从镰仓幕府时期开始,剖腹逐渐成为了战败者的象征,但到了战国时代,它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战败的标志,而是成为了殉死的主流方式。
即便幕府多次下令禁止殉死,日本武士们仍对切腹怀有极高的热情,这背后,与日本人所特有的“中二”心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二”一词,在现代日本动漫中,常用来描述一种对某种事物或角色过度热衷、近乎痴迷的状态。
这种心态,其实在日本武士的切腹行为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对于日本武士而言,剖腹不仅仅是一种自杀方式,更是一种彰显荣誉、展现忠诚的手段。
在他们的观念中,通过切腹来结束生命,是对主人、对家族、对国家的最高忠诚,这种极端的忠诚和荣誉感,正是“中二”心态的一种表现。
日本武士的切腹狂热,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在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中,忠诚、名誉和勇气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品质。
而切腹作为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自杀方式,正好符合了这些品质的要求,因此,对于日本武士来说,选择切腹不仅是对生命的终结,更是一种对武士道精神的践行。
这种“中二”心态和极端的忠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本武士的盲目和狂热,他们往往为了荣誉和忠诚而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盲目的狂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但也让他们在某些时候做出了不理智的决定。
综上所述,日本武士的切腹狂热与他们的“中二”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心态让他们对切腹产生了极高的热情,并视其为彰显荣誉和忠诚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