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7年南昌起义的胜利,迅速引起了国民党方面的重视。为了避其锋芒,我军打算分批撤离。可随着对方的穷追不舍,我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
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在得知前方是两个结拜兄弟的防区后,朱老总决定写信求助。面对朱老总的信,这二人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看着在手中的信件,国民党第27师师长杨如轩陷入了沉默。他没有想到,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老同学,竟是被逼到了这个份上,想来伤亡一定不小吧?
杨如轩的猜测并没有错,当时的我军,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在南昌起义获得胜利之后,我军便开始分批撤离了,可他们低估了敌人的强大。
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朱老总所带领的战士们伤亡惨重。同年10月份,朱老总带着战士们到达了安远县的天心圩,这才能够稍微的休息一下。
虽说暂时找到了落脚的地方,但是众人的心情却并没有多高兴。此时的他们,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无助。
想想也是,没有援兵还四面受敌,伤情严重却没药品治疗,再加上粮食短缺,谁能心情好才有鬼了。
当负面情绪足够多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心便不齐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掉队。或因为病情,或是觉得看不到希望。
眼见着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即将熄灭,朱老总决定开始队伍整顿。可敌人一直追着,他们连自身安全都保证不了,这可怎么办呢?
正在朱老总愁眉苦脸的时候,他忽然想到附近国民党的防区,是由自己的结拜兄弟杨如轩驻扎的,于是立即写了一封信,让人送了过去。
朱老总的信很快便到达了杨如轩的手里,面对这个昔日的好友,杨如轩心中也是五味杂陈。当初他们也曾把酒言欢,可如今却是身处在不同的阵营了。
他和朱老总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学,因着共同的理想,成为了结拜兄弟。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信仰渐渐发生了偏差,于是便没怎么联系过了。
其实朱老总在南下前,也曾劝杨如轩弃暗投明过,可杨如轩心中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当时婉言谢绝了朱老总。
这么看的话,杨如轩并非是个感情用事之人,那么面对朱老总的这封求救信,杨如轩又是会怎样答复呢?
在把信送出去之后,朱老总便一直等待着杨如轩的态度。可等了许久,却只看到送信的人回来了,但是回信却是并未带回。
朱老总见状,便明白他的态度了。虽然没有回信,但是他并没有那么慌张。因为他知道,这个老朋友会像上次一样帮他的。这话又是从何说起呢?
那时的朱老总,在南昌起义成功后,便带着队伍开始南下。在这个过程中,便少不了杨如轩的帮忙。在朱老总等人经过防区的时候,杨如轩直接让部队撤到了抚州城外。
在得知老同学的这一举动后,朱老总也是会心一笑。这是要给自己“开后门”吗?朱老总心下一暖,连忙让战士们抓紧通过了抚州。
也是巧的很,没过几个月,朱老总便又转移到了杨如轩的驻地。为了部队建设,朱老总决定整顿军队,由于没有合适的练兵场地,所以他盯上了杨如轩防区的上堡地区。
有人脉不用不是傻子嘛,所以朱老总直接给杨如轩写信,表示想要借上堡那里练三个月的兵。杨如轩并没有回信,不过这也在朱老总的意料之中。
此时的他们,已经处在对立面了。若是他回了信,难免会有通敌的嫌疑,这种情况下,明哲保身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杨如轩虽然没有回信,但在不久之后,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充当起了朱老总以及战士们的“避风港”。
朱老总一看,这还有什么顾虑啊,老同学都给自己方便了,抓紧时间才是要紧的。在朱老总以及陈毅等人的整顿培训下,战士们的状态比以前好多了。
虽说思想和战术方面,大家都有了显著提升,可打仗并不只是靠这些就可以的,最关键的问题他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军备方面。
人是铁饭是钢,我军的战士们就是再坚强,也逃脱不了这些问题的困扰。其实不仅仅是粮食,弹药、军装、药品,都是他们急需的物品。可这么多东西,他们又能从哪里弄来呢?
在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之后,朱老总便和陈毅等人开始寻找应对的办法。在发现滇军在这附近活动的时候,朱老总心中忽然想起了一个人,他的老朋友范石生。
他和杨如轩一样,都是朱老总的结拜兄弟。此时的范石生,刚好也活动在朱老总的附近,而且还是国民党第16军的军长。
朱老总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便决定求助这位老朋友。朱老总对于滇军还是很熟悉的,他深知滇军的想法,所以对于争取范石生的帮助,他心中还是有些底的。
在收到朱老总的来信之后,范石生也在半个月后回了信。令朱老总惊喜的是,范石生竟然有意和我军“共商大计”。他不是国民党那边的吗,怎么会突然向我军示好呢?
原来,在老将夺权之后,范石生便受到了排挤。老蒋把他放在了湘粤两省的交界处,也就是湘军和桂军的中间。
这想想也够憋屈的,范石生自然是早就受够了这样的夹板气。在听说了南昌起义之后,他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可以和朱老总一起进行革命事业。
这一情况,自然是朱老总乐见其成的,很快二人便见了面。在得知朱老总的难处后,范石生也十分爽快的为我军配备军需。
看着昔日的老同学,如今却变成这个样子,范石生是既佩服又心酸。他自是明白朱老总的不易的,而朱老总也在和他的寒暄中,回忆起了那段逃亡的艰辛。
在1927年的9月5日,我军在三河坝开始分兵南下。此时的朱老总已经是第九军的军长了,他的任务便是在三河坝守着,以免敌人顺着主力部队追过来。
和我军预料的一样,敌人没过多久便追上来了。朱老总为了阻击敌人,奋不顾身的上阵厮杀着。
可终归是敌强我弱,在拦击敌人三个昼夜后,朱老总以及我军的战士们,陷入了敌人的多重包围。看着虎视眈眈的敌人,朱老总又该怎样应对呢?
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他们已经只剩下2000多个人了。再这样耗下去,他们迟早得完蛋。
朱老总看了看身边的战友,几乎每个人都挂了彩,这一幕让人只觉得心酸。与其拼个你死我活,倒不如先保住命,以图来日。
思及此,朱老总干脆带着人离开了三河坝,在当天的晚上,到达了茂芝。这一动作倒还真是让他们离主力部队越来越近,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
原来,在他们到达茂芝的第二天,便遇见了200多从前面退回来的战士。朱老总等人十分疑惑,可询问之下得到的回答,却让所有人都仿佛掉进了冰窟。
据这些退回来的战士们描述,他们的主力部队已经在潮汕战败了。此消息一出,直接把朱老总等人劈了个外焦里嫩。
要知道那可是主力部队啊,他们都败了,那他们这群人又该何去何从呢?所有人的心中都忐忑不已。面对如今的情况,朱老总又该如何破局呢?
主力部队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开,军中上下的战士们都开始人心惶惶了。见事不妙的朱老总,立即站了出来。
在他以及其他几位重要领导人的组织下,一场重要的会议,在当地的全德学校展开。在朱老总看来,这一次的失利是危机,更是转机。
在会议上,他将面临的处境和大家说了一下,在这之后又表达了自己决不放弃革命的决心。原本心绪混乱的众人,此刻一下子便冷静了下来。大家各抒己见,最终决定向着湘南行进。
虽说朱老总等人已经向着自己重新指定的目标出发了,可这一路上却并不是那么顺利。敌人不时的围追堵截,让朱老总带领的起义军再次折损近千兵力。
虽说凭借着朱老总的出色指挥,我军破解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老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在众人颓废之际,朱老总才想要天心圩开始整顿队伍。
想起之前的心酸,朱老总也是感慨万分。好在他的好兄弟给力,这才没有让南昌起义的火种熄灭。
范石生无疑是支持我军的,不过毕竟他的身份还是国民党的军长,所以为了避免被老蒋发现端倪,二人便制定了一个协议。
朱老总所率领的队伍暂时编入范石生麾下的16军,不过范石生并不会干预他们的行动。在这之后,范石生也很爽快的将他们的军需都配备齐全了。
范石生的慷慨让人瞠目结舌,而朱老总则是将这份援助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在这之后,朱老总也继续着自己的革命事业。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老蒋便知道了朱老总的藏身之处,立即命令范石生抓捕他。可范石生早就和他有龃龉,又怎会听他的。
在得知朱老总暴露之后,范石生便准备好了1万大洋,让朱老总赶紧带着部队走。朱老总知道事情的紧急,所以只得带着部队离开。
结语
南昌起义的火种能够保留下来,经历了许多的艰辛。在这个过程中,杨如轩和范石生为我军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老总的人脉之广,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朱老总和朋友之间的这种深厚情谊。
革命事业的胜利过程尤为艰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我们向这些革命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