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杜太后实在太偏心,真的让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早已控制大局
创始人
2025-07-05 05:32:51
0

杜太后实在太偏心,真的让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早已控制大局

有些历史事件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因此难以做出确切结论。历史的面纱下隐藏着神秘之处,使得真相无法被人完全洞悉。在过去的事实中,没有人能够真实目睹并揭示那所谓的真相。

例如,在涉及"斧声烛影"的事件中,是否有人敢推开门亲眼目睹呢?唯一在门外听到斧声烛影的只有太监和宫女,却没有人敢闯进去查看。更为复杂的是,北宋历史领域对于这一事件避而不谈,因为后来的北宋皇帝全都是赵光义的后代。他们怎么可能将自己的祖先描绘成一个杀兄夺位的人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事情发生后,一系列的情况从侧面证明了赵光义得国不正。然而,由于他已成为皇帝,没有人敢于阻拦他的权力。

01金匮之盟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赵光义遵守了吗?

所谓"金匮之盟"实际上是一段母亲偏心的故事。老太后年事已高,对于大儿子赵匡胤未来是否会善待小儿子赵光义感到担忧。

因此,老太后逼迫赵匡胤在她面前发誓,承诺在她百年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否则她老人家誓不安息。

赵匡胤是个孝子,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了这一要求。然而,这个誓言还有下半部分,也就是对赵光义的许诺。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原名匡乂,后赐名光义。即位两年后,宣告今号,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昭宪皇后杜氏。在太宗妈妈梦中,神秘人物捧着太阳来授予她,随后她怀孕并在浚仪官舍生下了皇帝。当晚,红光冲天,异香弥漫,正值晋天福四年十月七日甲辰。

老太后告诉赵光义,等到他百年后,就要把皇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光义考虑到自己能当皇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所有条件。

然而,赵光义真的有资格成为皇帝吗?实际上并没有,整个天下是由哥哥赵匡胤打下来的,而赵匡胤本身也有多个儿子。这些儿子都已经成年,自然应该由哥哥的儿子来继承皇位。

这个母亲的想法实在是太自私,类似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最终,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接管了北宋王朝。

那么,赵光义是否遵守了"金匮之盟"呢?遗憾的是,赵光义并未履行这一承诺,而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而非哥哥赵匡胤的后代。

02金匮之盟是什么时候公布的呢?权威性到底如何?

在赵匡胤辞世次日,赵光义的亲信大臣赵普突然披露了金匮之盟的秘密,令人大跌眼镜。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此之前,竟然没有人知晓这一事实。

然而,这种誓言是否足以被视为传位的正式宣言呢?显然不是,因为仅凭赵光义和赵普口中的陈词,很难令人信服。

然而,为何赵光义最终还是成功登上皇位呢?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北宋的朝政早已被赵光义掌握,朝中充斥着他的亲信,他巧妙地运用了一场“黄袍加身”的戏码,差点模仿了他已故的哥哥。

深具学识热忱,宣祖总兵淮南,攻克州县却并不索取财富,专心寻觅古籍以献于皇帝。对于大内事务严格要求,皇帝因此在文学和多方面才艺上有所造诣。在周朝,他逐渐晋升至供奉官都知的职务。太祖继位后,他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负责督防睦州。亲身征讨泽、潞之役,皇帝负责大内点检并留驻镇守,后来又领导泰宁军节度使。在征讨李重进的过程中,他成为大内都部署,加官同平章事,并担任开封尹,再次兼任中书令。征讨太原后,他被任命为东都留守,获赐门戟,封号晋王,并在宰相序列中位列前列。---《宋史》

因此,谁也不应轻忽他人的人品,大家都是平等的。然而,有一个问题令人不解,即使做了皇帝,为何要害死自己的哥哥呢?当年赵匡胤登基时是否也涉及害死柴荣的问题呢?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赵光义涉及此事,但我们可以回顾一些细节。那天晚上,赵光义与赵匡胤共饮,喝到一半两人发生了争执,具体内容在历史中并未详述,半夜时赵光义离去,而赵匡胤却在当晚去世。

尽管赵光义存在嫌疑,作为最后见到死者的人,却未经大臣们的审查,更令人担忧的是,竟然让他登基成为皇帝。即便只是嫌疑人,也应该进行一些审讯,这让人不禁怀疑赵光义已经在背后掌握了朝政。

03赵匡胤的儿子相继离奇死去,赵光义终于坐稳了江山。

赵匡胤并非没有子嗣,他总共育有四名儿子,除了早逝的两位外,尚有两位幸存。其中,赵德昭和赵德芳分别为他的两位儿子。

关于这两位儿子的命运如何呢?赵德昭曾向宋太宗表达希望,希望太宗能够遵循金匮之盟的誓言,将皇位传承给他。然而,这些言论不知何故传到了宋太宗的耳中。

于是,宋太宗召见赵德昭进行训诫,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但赵德昭却在回来后割脖自尽。有许多人认为他或许是因为心志狭隘,无法承受斥责而选择自杀。然而,真相是否如此简单呢?

在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赵匡胤崩逝,赵光义继位为皇帝。接下来的乙卯,颁布大赦,宽恕先前不得宽赦的罪犯。丙辰,群臣上表请太宗亲政,但遭到拒绝。在丁巳,宰相薛居正等人坚决请命,太宗才同意,并当日迁御长春殿。---《宋史》

而赵德芳的死因则更加匪夷所思,他染上一种莫名其妙的疾病,最终离世。换言之,这两位儿子竟然都早逝,一个也未能存活。

这使得赵光义毫不犹豫,因为金匮之盟中规定他百年后将皇位传给侄子,可是侄子们却先他一步离世。于是,只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然而,赵德昭却是有子嗣的。这也就意味着,赵匡胤这一支其实有继承人,但直到南宋时期,由于宋高宗赵构不能生育,才有了这一支的继承机会。

04抢了皇位,却做不好这个皇帝。

赵光义成功夺得皇位后,意欲展开一番宏图伟业,决定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太平兴国。然而,与他的哥哥赵匡胤相比,赵光义的才干确实难与之相提并论。

尤其在战场上,赵光义在灭了后汉之后再未获得过胜仗,对辽国和西夏的战役都屡次遭受惨败,最终奠定了北宋不具备军事优势的形象。

在国内方面,赵光义只懂得巧妙地巩固自己的权力,然而他的亲信多数都是一些不务正业的人物。尽管这些人对赵光义忠心耿耿,但他们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赵光义战败的原因之一。

起初,昭宪太后身体欠佳,命令太祖将皇位传给太宗。由于顾谓赵普说:“你务必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于是,命令赵普在床前起誓书,赵普在誓书末尾写道“臣普书”并藏于金匮,嘱咐宫中的人密切保管。---《宋史》

到了晚年,赵光义开始反思自己的治理方式。他开始聘用像寇准这样的贤臣,尽管在战场上无法争取主动权,但至少可以在国内经济上超越辽国和西夏。

因此,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北宋王朝就注定成为一个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

在斧声烛影之后,并没有出现传位诏书。

关于赵光义是否亲手杀害赵匡胤,这一点无人敢做肯定的断言。缺乏证据,也没有其他人能够提供确凿证据,毕竟案发现场只有兄弟两人,没有其他人敢涉足这一事件。

尽管这一点不能够被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赵光义早就提前掌握了朝政。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斧声烛影之后,赵匡胤离世。

赵光义并未得到任何传位诏书,却匆匆登上皇位。是什么赋予了他如此大的勇气,让他敢于采取这一举措呢?如果他的实力无法覆盖整个朝堂,那么他怎么可能稳坐皇位?他的两个尚在世的侄儿,又怎么可能不与他争夺呢?

实力确实决定了一切,这是确凿的真理。正是由于赵德昭和赵德芳缺乏足够的力量,才无法采取反抗之举。#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原创 ...
众所周知,在古代有一种专门用于形容退休官员返回故乡的说法,称为“告...
2025-09-06 13:03:53
原创 ...
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众多的汉奸们为了一己私利,甘愿...
2025-09-06 13:03:38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形象广为人知,这一场景也成为了许...
2025-09-06 13:03:20
原创 ...
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重要性的朝代,却在很多历史文献中未能得...
2025-09-06 13:03:08
原创 ...
东汉末年,汉献帝在朝廷中并无实权,他的权力被董卓、李傕、曹操等一系...
2025-09-06 13:02:48
原创 ...
中国有一个古老而深厚的名称,称为“华夏”。这个词汇不仅是对一个地理...
2025-09-06 13:02:40
原创 ...
前言: 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九月的某个午后,岷王朱楩正在...
2025-09-06 13:02:38
原创 ...
瓦岗军的五虎将中,单雄信这一人物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奇怪的是,《旧...
2025-09-06 13:02:30
2025 湖北旅游及襄阳旅...
一、行业发展现状 1.1 湖北旅游市场全景扫描 近年来,湖北旅游业...
2025-09-06 12:51:13

热门资讯

原创 F... 在荷兰站因未在黄旗下适当减速而被罚退五位起跑,汉密尔顿表态表示,他愿意在意大利站排位赛中牺牲自己,通...
原创 华... 第一次华山论剑时,王重阳已经年过五十,而其他四绝的年龄也都在三十多岁。王重阳虽然深得武学之道,但他学...
原创 民... 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滇军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滇军不仅曾参与了云南的重九起义,还积极参与了反对袁...
原创 鲁... 在梁山泊的迅速崛起中,宋江无疑是关键人物,他的威望在大破曾头市之后达到了巅峰。正是因为有了他的领导与...
原创 东... 前言 提到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往往是人们最先想到的。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便会...
原创 1...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回溯到1952年,我国的贺龙元帅,这位享有盛名的将军,竟然被赋予了管...
西域都护府博物馆,今日开馆! 5月18日,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西域都护府历史文化园开馆。 在自治区党委和政...
原创 岳... 提到岳飞,大家常常会想起他身上背负的忠诚誓言。北宋时期,金国屡次侵扰边疆,国家陷入深深的困境。岳飞目...
原创 三... 《——·前言·——》 三国时期,真心想匡扶汉室的人并不多,其中王允、赵云与荀彧是极为典型的代表。与...
国博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王珺)5月17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