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情日渐加重,看起来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家里人用了最好的条件,悉心照料,只求能让孙中山活的再久一些。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孙中山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有加重的迹象。临死之际,孙中山放着好好的床不睡,非要去睡地上,还要求人给他放上冰。
对于孙中山的要求,所有人都不求甚解。就连他的妻子宋庆龄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大家都以为孙中山是病的神志不清,只能顺着孙中山的话哄骗他。
不过有一个中年女人听到孙中山要睡在地上的消息,却露出了感动和释然的笑容。这个人是谁?她和孙中山非要睡地上又有什么关联?
不同的身份,同样的理想
毫无疑问,陈粹芬是最能理解孙中山临终前想法的人。刚认识孙中山那年,陈粹芬只有十九岁。26岁的孙中山满腔热血,一心改变中国惨不忍睹的现状。
只是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革新哪有那么容易。几经辗转,孙中山到了香港,成为了香港西医书院的一名学生。在这里,孙中山邂逅了陈粹芬。
到香港之后,孙中山立马着手于革命事业,经常公开演讲。有一次,陈粹芬作为观众出现在会场,然后被孙中山远大的抱负深深吸引。
台上的孙中山用慷慨激昂的声音演讲:“清政府贪婪迂腐,我们要效仿先人洪秀全、石达开,推翻这压迫百姓千年的封建枷锁····……”
那瞬间,仿佛台下的每个人都被孙中山感染,全身充满了革命热情。当然,陈粹芬更对孙中山这个人充满了好奇。
通过陈少白的介绍,陈粹芬和孙中山正式认识。这两人不仅年龄有所差距,人生经历也是截然不同,但是在思想上却格外契合。
陈粹芬原本是福建厦门人,因为国家形势混乱,一家人在大陆的生活很是不易。于是,他们决定举家搬迁,去到香港谋生。
可天不遂人愿,陈粹芬的父母因为战火,双双死于路上。那时候,陈粹芬心里就埋下了推翻封建国家的种子。
只是陈粹芬还很年轻,不知道该怎么以一己之力去号召整个国家。直到孙中山出现,陈粹芬才下定决心搞革命。孙中山比陈粹芬年长七岁,又有丰富的学识,可谓是陈粹芬最佳的引路人。
香港屯门蝴蝶区一栋洋楼里,陈粹芬和孙中山开始了属于他们的革命故事。那会新锐思想者是旧势力的眼中钉,像孙中山这样事业搞得风生水起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孙中山和陈粹芬住的地方号称“红楼”,但是却只有一个小房间,容他们睡觉的是一张单人床。为了照顾孙中山,陈粹芬提出自己睡地板。
让一个女人睡地板,孙中山实在于心不忍,所以对陈粹芬说:“地上凉,睡床吧。”奈何陈粹芬性格倔强,她怕孙中山睡地板影响身体,耽误了工作,所以坚持自己睡地板。
孙中山在香港的时日,一直都由陈粹芬照料。久而久之,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陈粹芬的眼中,孙中山是大英雄。
大英雄不应该被生活琐事困扰,所以陈粹芬甘愿在背后默默支持孙中山。但是,这并不代表陈粹芬只会干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陈粹芬是一名知识分子,所以帮孙中山解决工作上的难题也是能够信手拈来的。不得不说,有陈粹芬这样一个能干的女人在身边,孙中山万事都顺心了不少。
或许和陈粹芬并肩作战的日子,也一直是孙中山珍贵的回忆。到生命的尽头,孙中山还一直感念陈粹芬,甚至他还想切身体会陈粹芬当年的感受。
只是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情感都得靠边站。和陈粹芬那段艰苦而美好的回忆,孙中山始终藏在心里。直到大限将至,孙中山才能释放出自己的情感。
一个被孙中山放在心上一辈子的女人,可见陈粹芬的分量是很重的。可是人们提起和孙中山有关的女人是,都是卢暮贞和宋庆龄。这又是何缘故?
惺惺相惜,患难与共
在孙中山的一生中,真正能算得上和他患难与共的人,唯有陈粹芬了。一个女子,为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是为了孙中山,居然干起了最危险的工作。
1894年,孙中山向清政府提出改革方案。没成想自己夜以继日的成果,在别人看来只是一张废纸。无奈,孙中山只能跑到上海,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以图号召更多人参与到反对封建主义的行动中。
当然,兴中会在之后的反封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价值。那时候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频繁爆发革命活动,孙中山便决定向那些人提供物质支援。
用孙中山的话说:“武装力量决定革命成败,没有枪支弹药,革命一定不会成功!”于是,孙钟南山决定向广州地区运送军火。
这可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一不小心就会有丧命的危险。而且目标很大,很容易就会被敌人发现。陈粹芬没有任何畏惧,主动站了出来。
陈粹芬用日本留学生作伪装,多次往返于上海和广州。由陈粹芬送去了广州的军火,协助许多场成功的抗议行动。兴中会成员对陈粹芬无一不是赞赏加佩服,他们都很羡慕孙中山有一个如此好的贤内助。
当然,那时候的陈粹芬已经蜕变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女中豪杰了。就算没有孙中山,陈粹芬也能独自闯出一片天地。
陈粹芬枪法很好,擅长骑马,有能力和敌人正面交锋。在战斗力方面,孙中山反而略逊陈粹芬一筹。只是在陈粹芬心里,她和孙中山不分彼此。
虽然孙中山没有给陈粹芬名分,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两个人有一样的思想高度,是惺惺相惜的好友;同时,陈粹芬和孙中山也是患难与共的伴侣。
后来孙中山被封建势力追杀,不得不逃到日本。孙中山最落魄的时候,陈粹芬也没想抛弃他。在日本,孙中山结识了许多有志之士,后来他们都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不过刚到日本那会,孙中山的日子可不好过,甚至连吃饭都是问题。这让一向镇定自若的孙中山犯了愁。
再一次,陈粹芬站了出来。她让孙中山专心为国工作,至于生计问题,就交给自己去解决。孙中山从小也没为此操过心,也真是没有多余的心力去挣钱,所以便选择相信陈粹芬。
最困难的那几年,是陈粹芬一路扶持着孙中山走过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能够成功,陈粹芬功不可没。没有陈粹芬,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还要再经历更多磨难。
可是一个如此优秀的女人,孙中山自己也是对陈粹芬颇为怜惜,却到死都没有一个名分。辛亥革命以后,陈粹芬几乎销声匿迹。难不成连孙中山这样的先进人士,也会搞始乱终弃那一套吗?
时代背景下我无奈
从孙中山临终前的表现中,还是能窥见孙中山对陈粹芬的情感的。至少在陈粹芬离开他的那么多年里,孙中山没有忘记陈粹芬。
所以当陈粹芬得知孙中山的怪异行为,才会那么感动,因为他们两人本就是灵魂的契合。正是因为如此,陈粹芬才会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坦然退出孙中山的生活。
从一开始,陈粹芬就是知道孙中山家中是有妻儿的。只是那时候她和孙中山都投身于革命事业中,都自动忽略了二人之间名不顺言不正的事实。
1912年,民国成立后,陈粹芬随孙中山回老家,那是陈粹芬第一次见到卢慕贞和她的两个儿子。突然之间,陈粹芬意识到自己尴尬的身份。
卢慕贞也是心胸宽广,她主动去找孙中山,让丈夫纳陈粹芬为妾,给人家一个名分。但是孙中山接受的是新思想的熏陶,坚决不愿意学封建社会三妻四妾那一套,所以迟迟没有为陈粹芬正名。
那段时间无疑是陈粹芬最煎熬的,但是孙中山已经是国家的代表,要是陈粹芬再不明不白跟在孙中山身边,定会影响他的声誉。
考虑到这一层,陈粹芬主动请辞,离开了孙家。孙中山那时候一心扑在反帝反封建上面,他不能保证给任何一个女人幸福,所以就随陈粹芬决定了。
可是天下哪有密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孙中山这种焦点人物。孙中山和陈粹芬的事情还是被传开了,有些人开始跟风,指责孙中山不负责任。
事情最终传到了陈粹芬耳里,为了孙中山的名誉,陈粹芬公开表示:“跟随孙中山是为救国救民,如今职责完成,自身知识有限,自愿离开。”
这话出来后,谩骂孙中山的声音才渐渐平息下去。孙中山表面上没有任何表示,心里面定是感激陈粹芬的。一路走来,陈粹芬牺牲了太多太多。
在山河破碎的背景下,牺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像孙中山和陈粹芬一样的革命人士,更是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如此多的无可奈何挡在面前,才会有那么多人为他们感到惋惜,要是国家安定,以孙中山和陈粹芬二人的契合程度,定能够成就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