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回顾西安出土的李建成陵墓:墓室刻有55个字,暴露了李世民的小心思
创始人
2025-07-04 20:03:03
0

说到唐朝,不得不提及开国皇室一族,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尤其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一方面,他是千古一帝。登基二十三年来,经过李世民君臣的不懈努力,这一时期的唐朝,对内民生安定,对外武功显赫,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而另一方面,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血亲获得皇位,成为后人对其诟病之处。

当2013年一件重要的文物被发现,真相重新浮出水面时,让人得以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位千古一帝的内心。

仅五十五字的“太子”墓志

2013年3月,西安市文物稽查队收缴到一份仅有五十五字的神秘墓志。经探查,墓志整体分为盖与志两部分——盖为盝顶形,以阳文篆书“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铭”。

志则为方形,边长52厘米,高11厘米,正面刻有志文,只有寥寥数十字,镌刻着“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于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于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根据史料和墓志资料,专家判定这便是失踪了八年之久的李建成墓志。

2005年,西安市市郊发现唐初太子李建成墓地,其墓志被开掘后不久遭到不法分子倒卖。值得庆幸,李建成墓志虽失踪八年却仍保存完好,现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于西安博物院。

如此,这件重要的文物才得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

从整体来看,墓志的篆文遒劲,造型古朴,刀法精练,显然出自当时名家的手笔。只是对于唐朝开国皇室一族,且曾经作为太子的李建成而言,这样仅有寥寥五十五字的墓志呈现出一种过分异常的“低调朴素”。

墓志仅简短记录了李建成的谥号、死亡时间以及下葬时间与地点,并没有像一般墓志记载墓主的生平和功绩,通篇只字不提他的生平过往,这一反常让人不得不深思其背后的原因。

玄武门之变,唐朝历史的转折点

墓志通常指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在我国,墓志大约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墓志”一词的解释为:“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

在古代,墓志要刻入逝者的生平,功绩以及评判,而后放进墓穴里,古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生平过往在去世后都要写入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李建成妻子郑观音的墓志,其志盖篆文3行,行4字;志宽均71cm,35行,行35字,共1185字。墓志内容便按照以上信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两相对比,可见只有寥寥数十字的李建成墓志属实“可疑”。

要探究这一点,必须回到那场改变唐朝历史走向的“玄武门之变”。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于晋阳正式起兵,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灭隋建唐。

唐朝建立后,李渊并未按照此前约定立李世民为太子,而是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一是源于西周时期奠定下来的宗法制影响十分深远,其核心便在于“立嫡(适)以长不以贤”的嫡长子继承制。

当然,历史上并非没有反例,从时间线上来说,最近的便是隋文帝立嫡次子杨广为太子,但也许正因如此,李渊在亲历了隋朝此后种种祸患,对此更加心存担忧,在他看来,李世民与杨广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二人都是“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其二便是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并非完全一无是处,虽然与李世民相比存在诸多不足,但作为储君是绝对足够的。在经过种种考量后,李渊选择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且自信有能力平衡二人之间的关系,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二人各自为营谋取利益,摩擦不断,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伏笔。

玄武门之变,墓志上的“秘密”

“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

墓志上只用寥寥五十五个字,简单概述李建成的一生,而墓志全篇最重要的文字便是谥号“隐”字。

在《旧唐书·李建成传》中,对李建成的最终谥号“隐”字有着详细记载——李世民登基之后,就立刻给李建成的谥号定为“隐”,后来也没有更改。

然而在墓志中,表示谥号的“隐”字有着明显的修改痕迹。

有专家参照《唐会要》中群臣对李建成所属谥号争议一事的记载,再结合墓志修改后残留笔画推断,认为修改前谥号为“灵”字,后才改为“隐”字。

在唐朝史书中,关于李建成的记载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对其评价也持贬义态度。例如新旧唐书中,将起兵建唐的功劳几乎都归于李世民,而对李建成的功绩过往避而不谈,反而记载了许多李建成排挤,加害李世民的斗争。

其实不难理解,史书中对于李建成的书写秉承着淡化,甚至于矮化的原则,就是为李世民暴力手段夺取皇位,寻找一个合理化的原因,尽可能降低舆论指责。

这一点,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说:“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败亡后,李世民除了急于达到消除李建成在皇族内部影响的目的,同时还担忧着世人对他的评价。

可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史料对李建成的记载存在着李世民的“私心”。

那么为何到最后关头李世民还是将李建成的谥号由“灵”改成“隐”字呢?

按照古代谥法,“乱而不损曰灵”,“灵”作为谥号具有强烈的贬义;“隐拂不成曰隐,明不治国曰隐,怀情不尽曰隐”,“隐”表示平庸,作为谥号并未含有太多的贬义。

谥号的改动,既是对史书内容的有力佐证,同时也间接证明了李世民在对李建成的复杂心理。

一方面,作为皇位斗争的胜利者,对政治话语权的掌握使得他必然将自己划入正义阵地,那么李建成自然便成为反叛的一方,淡化矮化李建成形象也是必然选择,因此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二人从族谱中剔除出去,剥夺他们皇族身份,以庶民看待。

直到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为了昭示恻隐之心,又“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以礼改葬”。

另一方面,谥号作为李世民对自己兄长的评价,也关乎着后人对他的评价,中肯的“隐”字,既没有高高在上的胜利者姿态,也充满了对兄长的惋惜,由“灵”字到“隐”字,没有一贬再贬,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与立场。

事实上时隔千年,现在很难考证“隐”这个谥号的评定,究竟是出于政治考量还是对骨肉血亲的怜悯,或许二者皆有,但孰轻孰重,不得而知。

在定下这个谥号之前,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心必定经过了一番复杂挣扎,不过个中细节很难再知晓。只是通过这块仅有五十五个字的墓志,唯一能够确认的是,李建成的谥号从“灵”到“隐”,看似只不过更改了一个字,却展现了李世民的仁义胸怀,体现出千古一帝的高明之处。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