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项羽(公元前232年——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亡后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后率八千江东子弟灭秦。
项羽过不过江东,历来都有评议,意见不同统一,唐代诗人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宋代王安石觉得项羽应该不过江东,就算过了江东,项羽就能卷土重来?词人李清照,觉得项羽不应该过江东,项羽你过了江东,你还是英雄?大咖们想法不一,那么项羽究竟该不该过江东?
《项羽本纪》司马迁写到项羽不过江东刎颈而死,成为《史记》里面最感人的画面之一。我们首先来看看项羽为什么不愿意过江东。
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心怀愧疚。他觉得自己对不起为他死去的爱妻虞姬和死去的众多江东子弟。理由是:我和八千多江东子弟一起渡江打天下,现在全部都死光了,除了我苟且在世,纵然江东的父老乡亲不嫌弃我,还愿意称我为王,但是我哪里还敢厚颜无耻的回去见他们!他们哪怕嘴上不说我,心理肯定也不服我了,我怎么一直把这些愧疚埋藏在心里呢?于是乎,项羽刎颈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项羽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想要尽快结束战争。早在秦朝灭亡之后,楚汉相争之际,项羽就开始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么大的痛苦,他心疼百姓,想要尽快结束战争,他甚至异想天开的想,如果他跟刘邦个人决斗的话,是不是战争就可以结束了?他甚至也违背自己的个性,牺牲部下的利益,与刘邦进行和平谈判。以鸿沟为界,共享天下。但是刘邦一路追杀,一定要他死,他不得不自卫,他一路西逃,可不是想要逃回江东,然后卷土重来,再与刘邦干一架的。他只是想告诉世人,我要是死了,不是因为我不够强悍,而是天要亡我,天命难违!
还有一种据说是项羽乌江自刎的真正原因,垓下之围,项羽虽然已经意识到,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但是项羽还是想搏一搏,说不定单车可以变成摩托呢!就在他准备渡乌江时,看到了乌江亭长,乌江亭长看项羽一副狼狈像,他对项羽说:大王,江东虽然地盘不大,但是也有方圆千里,有数十万人,也可以让你继续称王了。希望大王你啊,能快点渡过乌江,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有船了,如果汉兵追过来了,大王你就无法渡江了。亭长的一席话,可能被项羽理解成了,江东子弟兵都死光了,只有你我二人独活,这激起了项羽心中的羞耻心与自尊心,然后说了一段壮烈的话之后,放弃渡过乌江,自刎而死了。
无论哪种是项羽自刎的原因,他都比刘邦聪明多了,他自刎于乌江,得了个千古好名声,成为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而刘邦在这点上,永远也比不上项羽,换句话,刘邦在军事上赢了项羽,却在人格上输给你项羽。但是,项羽如果没有自刎,最后卷土重来,皇帝是他当吗?
我们来做个假设,假设项羽过了江东。项羽过了江东,刘邦也不会放过他。皇帝谁都想做,刘邦这个曾经的小人物,对当皇帝的欲望更甚。所以项羽就算过了江东,刘邦也不会停止对他的讨伐,项羽只能是躲得了一时,他与刘邦必还有一战,以他垓下之战的表现来看,他的胜算不大,此时的刘邦在兵力和战斗力上,不知道比项羽强多少!而且人家刘邦的谋臣可不是吃素长大的!项羽想在短时间内翻身报仇,可能性不大,或者说有点痴心妄想了。
项羽欲想要卷土重来,江东子弟不一定支持他。乌江亭长虽然说江东还有十万之众,但是从秦朝人口结构来看,除去一些老人、妇女、幼等弱势群体,具有战斗力去作战的青壮年兵力不会超过2万多人,项羽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特别能够奋勇杀敌的士兵了,新的招兵买马肯定不如从前强强悍,没有硬实力,拿什么去跟刘邦拼?再者说,最后只有项羽回到了江东,其他人都死光了,谁还敢相信他能打胜仗?父老乡亲肯定都心寒透了。哪怕最后项羽招兵买马成功了,江东子弟不一定会听他的,因为这些兵卒都有家人要照顾,谁还肯给一个曾经的失败者誓死效命?从客观形式上讲,连年作战,江东的经济实力肯定下滑,普通的百姓温饱都成问题,谁还有闲工夫去管军营的粮食供应。所以哪怕项羽有了一批军队,他的后勤供应也成了问题,实在难成气候!
项羽个人刚愎自用,谋略不足,最后还是难以重来。项羽认为武力可以征服一切,却不懂谋略之道。在垓下之围之前,他虽然在战场上是屡屡获胜,但是只会掳夺一些战利品外,而不懂得充分利用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实力。他甚至狂妄自大的认为,项家军,天下无敌,只有项家军才能打胜仗,其他杂牌军是在“拖后腿”。项羽在大败秦军后,俘虏的兵力保守估计也有50万,如果能够将这些兵力收编了,让这些并为项家军所用,兵力战斗力肯定提升很多,所向披靡也不为过了。但是项羽脑子简单,对这些兵不是坑杀,就是流放。错失了扩充兵力的大好时机。项羽一直认识不到刘邦是劲敌,鸿门宴中错失良机,没有能够铲除刘邦,注定他最后会失败。还有如果他懂得任用人才,留住韩信,彭英等人才,在与刘邦的战斗就不会那么被动,可他最后却把一些人才推向了刘邦的阵营。所以,刚愎自用,没有谋略之道的项羽,即便回到江东,也不是刘邦的对手。
项羽注定不了能够卷土重来,所以他当不了皇帝,他自刎乌江,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至少留了千古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