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打江山的时候,追随他的将领、谋士们都是好兄弟,大家各司其职、合作无间,直至取代前朝,建立新的政权,成为这锦绣江山新的主人。
按理来说,大业即成,兄弟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瓜分胜利的果实了,论功行赏、加官进爵都是基本的操作。然而在皇帝这里,如何对待这些昔日的老兄弟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处置不好,新得的江山就有可能被颠覆。毕竟大家都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何况一旦坐上龙椅,帝王的疑心就会被无限放大,这是人之常情。自家本身就有名望、有实力,底气足一点的皇帝,通常会对兄弟们酬以高官厚禄,有战一起打,有福一起享,例如唐朝;起于微末、底气不足的皇帝,就得想尽办法削弱大臣们的权力,尤其是兵权。
都是削兵权,所用的方式也有不同。宋太祖赵匡胤较为柔和,杯酒释兵权,请手握重兵的大将们喝顿酒,说说自己的难处,再适当地透露出武力威胁的意思,将领们就很识趣地表示年纪大了,不适合再领军职,有的武转文,有的卸甲归田。
和他比起来,朱元璋似乎严酷了一些。一个胡惟庸案,一个蓝玉案,涉及数万人,开国功勋几乎都折损在这两大案里了,胡惟庸、蓝玉本人不用说,还有李善长、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也被牵连。
两大案件表面看来有具体的原因,但实质上都是因为朱元璋要加强中央集权才会发生的。通过胡惟庸案,朱元璋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君权得到进一步的集中,再也不受相权的掣肘,秦、汉以来实施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结束,胡惟庸也成为了最后一位宰相。
通过蓝玉案,朱元璋收回军权,为太孙朱允炆的继位扫清了道路,朝中再无桀骜之臣,朱允炆可以当个太平皇帝,初生的大明也能顺利传承下去,最危险的第二代帝王更替安全度过,三代之后就稳了。
可惜朱元璋没想到朱允炆会如此无能,这是后话。那么胡惟庸、蓝玉及一干被牵连人士死得冤不冤呢?也冤也不冤。冤,在于以他们的功劳不该落到如此结局;不冤,在于他们并不是真的清白无辜。胡惟庸后期专擅朝政,想把朱元璋当个高高在上的摆设,本该皇帝过问的事情,他一个宰相自己就处理了,朱元璋都不知道。
还有蓝玉,居功自傲、横行霸道,朱元璋将他当作太子朱标的武人班底,多方忍让,后来朱标病逝,蓝玉也就没有了活下去的必要。毫不夸张地说,蓝玉若活着,朱棣可能不会起兵,但主弱臣强,朱允炆更加难以坐稳皇位。
朱元璋杀功臣是多了点,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位暴君。只能说处于他那个位置,如果不这么做,情况会更糟糕,大明可能成为像秦、隋那样的短命王朝,天下再一次大乱,百姓再受战火之苦。
有朋友可能想问,朱元璋为什么不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好歹给功臣们留条性命呢?一方面,朱元璋和赵匡胤性格不同,能从小乞丐逆袭为天下至尊,朱元璋绝对是个狠角色,信奉的是斩草除根的道理,要么不动手,一动手就要让敌人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一方面,朱元璋若是效仿赵匡胤,绝不会成功。为什么?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两者上位的方式不同,宋朝和明朝也不是一回事儿。
众所周知,赵匡胤本是后周的大将,后周世宗柴荣病重时,升了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非同一般,乃是禁军最高统帅,之后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幼主柴宗训继位登基,赵匡胤奉命率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是军中第一人。
还没到达前线,“黄袍加身”的戏码就上演了。赵匡胤的部属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强披在赵匡胤身上,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赵匡胤无奈,只好当了这皇帝,柴宗训更无奈,只能禅位于赵匡胤。
整个过程中,要说没有赵匡胤的授意,谁都不会相信。但这些内容还是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赵匡胤在后周这个政权中威望极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当上皇帝是众望所归。
可以说赵匡胤本来就是将领们的老大,想干嘛直说就行,将领们就算心存不满,也不会酿出更大的灾难。
朱元璋却是另一种情形,嫡系将领虽然也有,可更多的还是后来慢慢投奔他的。这些人投他,也不是欣赏他的人格魅力,而是因为当时他是最好的选择。换言之,双方因利而合,一旦崩盘便不能善了。
如果朱元璋直接让功臣们交出兵权,等待他的很有可能是兵变。况且,宋朝立国的时候,天下并不太平,周边还有很多敌对的政权,赵匡胤给将领们留条生路,也是在为自己留条后路,如有需要,还可以再次征召他们。
而明朝建立时,基本上四方势力都扫平了,朱元璋不必顾忌太多。总之,无论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是朱元璋诛杀功臣,都是帝王权术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