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韩信当初拒绝吕后召见,而是自立为王,他能打得过刘邦么?
相信假如身边有一瓶后悔药,可以让你回到过去的某个节点或者直接时间逆转,相信十有八九的人都会选择吃吃看吧。毕竟每个人都肯定有那么些自己遗憾到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事,每一回想起来,就会后悔一次当初的做法。小编暂且不提给我们吃下后悔药,人生会有怎样的变化,毕竟我们的人生还长,一切还不可以知。下面来给大家谈谈假如历史人物吃了这个药,会有怎样的变化吧?
对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是因为一时失误而断送自己的前程,或者生命。诸如此类的人有很多,可谓是历朝历代都有。当然了后人熟知的多数都是将侯这类人,他们因为一时失误,或小命丢了或亡国;但时间这玩意儿,是逆转不了。今天咱们说说人人熟知的韩信。韩信就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原本他的属下劝他自立为王,反了汉朝;他没有这样做,而最终的下场就是被吕后召进宫中,最终惨死,结局十分悲惨。不得不说,这样的下场可谓是令人扼腕叹息。
现在有许多学者在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韩信听了他属下的意见后自立为王,他能打得过刘邦么?他的下场会截然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说法还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韩信的带兵打仗能力是相当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刘邦惨败以后,他自己手里都没有多少兵,所以只留给了韩信两千人。两千个人能干什么呢?对于普通将领来说,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但对于韩信来说,这样的局面只是小意思,他通过自己的号召力和威信,愣是将2000人的小部队发展到了30多万大军。就光拿这点来说,他的军事比刘邦是强太多了。同时他在民众间的威望也更加的高;事项,假如他想自己称王,想要投奔他的能人会少么?
再一个,在韩信拿下了齐国之后,他是想要当齐王的,所以他向刘邦讨要立韩信为齐王。刘邦听后非常生气,一点都不想给他,但现实是刘邦在当时不得不低头,手下的张良也劝刘邦,说如果韩信要是想反,没有人能抵挡;一旦他真的反了,你的位置就会被他取代。所以当时刘邦为了稳住韩信,还是不得不如韩信所愿,让他当了齐王。可见当时韩信的实力很强,虽然明面上他是刘邦的属下,但他自己也有不小的势力,并且由于韩信的威信,很多人只听韩信的话,尤其是军中的人。所以刘邦也十分怕韩信,不得不妥协。
自古以来,功高盖主必然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人说这是帝王骨子里的自私,有人说是因为皇帝想要保住千秋江山。刘邦平定天下后,就打算开始对这些战功赫赫的诸葛下手了。这时候韩信的手下就想让韩信自立为王,认为如果现在不反刘邦;等刘邦势力稳定,定会有灾害。韩信完全没有听进去,他非常自信,觉得刘邦能有现在的天下是他的功劳,刘邦不敢,也不忍心对他怎么样。清楚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韩信对刘邦的信任,显然是被辜负了。刘邦是一个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用尽一切手段的人;刘邦能在后来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封八个异姓王,里面不少是忠心于他的,结果却是八个最终被他铲除的仅剩一个,就可以见的他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你跟他讲道义,在皇帝的心中,道义没有皇位来得重要。
其实从能力上看,韩信在这方面是远超刘邦的,如果不是韩信的支持,刘邦不至于能打败项羽。韩信的失败也可以说是性格上的因素,有时候一个人的性格能决定他的判断,决定他的选择,最终也将决定他的命运。韩信其实是一个比较老实也注重信义的性格,他当时不愿意反刘邦是因为他不想背负骂名,不愿意背叛。他选择了刘邦,选择了道义,他的这一次选择,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就此陨落。
而要是当初韩信反了刘邦,我想韩信的胜率得大得多,当时韩信坐拥30万大军,项羽10万大军,刘邦20万大军,要是韩信反了,估计历史又得改写了。当时韩信若不接受吕后的召见,或者韩信听从萧何的建议,找个借口拖过去,或许刘氏江山又要多几分变故吧,各位看官们,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