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了千年的人头税?》
《这个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了千年人头税,死后被人说成阴毒暴君》
文/毅说人文与历史
今日导语:
“摊丁入亩”的新政,让赋役制度更加合理,保证了清朝税收来源,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税收负担相对合理和平均。这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流民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雍正皇帝高瞻远瞩,锐意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赞扬他。而有野史却污蔑他是阴毒暴君,这是不客观的。
人头税(也称为丁税),按照字面理解就是就是按照人口数目收税,中国封建历史中,从先秦到清朝的雍正皇帝,都是这样收税的——不管你家里有多少土地,有几个人就收几个人的税。如果你是个地主老财,有100000顷地,你家有五口人,那就收你五个人的税;如果你家有五口人,但是你家里只有一分地,那也要收五个人的税,你说这到哪里说理去,所以这个税收方法是严重不合理的。
雍正朝之前的封建阶级统治者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呢?因为皇帝老儿是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你按照土地数量收税,那不是要革地主老财的命吗?之前也有圣君想替老百姓着想,尝试着改革一下,但是其中的利益牵扯关系太大,最后都弄得精疲力竭,不了了之了。
在这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下,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就越占便宜,所以土地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清朝建国时,就有豪绅官吏和地主老财大肆强取豪夺百姓的土地,从而导致了贫苦老百姓“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而官绅们“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衣食租税者也”。
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没田或者少田的老百姓想多生个孩子都不敢,多生一个就得多交一份税。于是就有极端的人,生了孩子直接在尿盆里溺死扔掉。所以康熙末期,雍正早期,就有小规模的农民起来造反,来抗议这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有的人为了逃掉税收,就做了“流民”,“流民”多了,社会就会极不安定,所以这引起了雍正的正视。
当时朝中对人头税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是站在老百姓这头,要求废除人头税,改为“摊丁入亩”,即按照每家拥有的土地数量来交税,这个方法是比较折中的;另外一派则是顽固派,他们坚持不改变现有的税收方法,还说出来义正言辞的理由——“摊丁入亩会让更多的人游手好闲!”“人人平等,凭什么富人多交税?”,每次上朝两派人都会争个你死我活,雍正也头大,没有好办法。
雍正即位前期,山东爆发了百年一遇的旱灾,老百姓饭都没有的吃了,还要交税,眼看马上就有一个“清朝陈胜、吴广”出来了。好在山东巡抚黄炳是好好官,他体谅老百姓的疾苦,所以给雍正上书,要求立即施行“摊丁入亩”。雍正看到奏折勃然大怒,把黄炳一顿臭骂,理由是“摊丁入亩,兹事体大,你说‘摊丁入亩’就‘摊丁入亩’啊?你算老几啊?”但是雍正也是宽以待民,爱民如子的好皇帝,他立马免掉了山东的灾年赋税。
流年不利,旱灾、水灾在诺大的清朝大地上频发,老百姓饿死的越来越多,流民越来越多,再怎么着也得防着他们造反不是。于是雍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思熟虑。再不改革,人口流亡问题会愈演愈烈,人口流亡数量激增,更没有人耕种土地,税收更收不上了。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国将不国。
当时就有臣僚的意见提出来,说“丁额无定,丁银难征”钱粮亏空越来越严重,政府的收入越来越少;人头税负担沉重地压在无地、少地的老百姓肩上,天灾严重,有老百姓揭竿而起,问题必须放在台面上再深入讨论了。
雍正这一次坚毅地站在老百姓这一头了,王公大臣们见风使舵,也纷纷表示支持“摊丁入亩”。各地方大员也纷纷上书说支持“摊丁入亩”的新政。任何改革都会碰到既有利益者地蛋糕,一些保守的官员和地主们纷纷抗议,一些地主们去县衙门口躺在地上耍无赖,想抗拒新政,贫苦老百姓也去县衙,一时打得不可开交。
但是“摊丁入亩”的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赋税制度的进步,又符合最广大农民的利益,且雍正改革的决心也是坚毅的,所以就一直推行了下去。
“摊丁入亩”的新政,让赋役制度更加合理,保证了清朝税收来源,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税收负担相对合理和平均。这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流民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雍正皇帝高瞻远瞩,锐意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赞扬他。而有野史却污蔑他是阴毒暴君,这是不客观的。
【以上就是“毅说人文与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文、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下反馈。】
(本文中所有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