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这首《七步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诗人想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兄弟骨肉相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其实,回顾中国封建社会史,统治阶级骨肉反目、兄弟相残的事件比比皆是。最最著名的非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了。
“九子夺嫡”异常的惨烈,在康熙二废太子胤礽之后,康熙的儿子们争夺储位的竞争愈演愈烈,虽说康熙是一代明君,但是,也没能阻止这场充满悲剧色彩的手足兄弟反目相残的局面。当时竞争最激烈的要数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当然最后的赢家是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败下阵来的八爷党,死的死,发配的发配,下场都非常的凄惨。
那么,雍正究竟以何种手段夺得皇位的呢?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谋权篡位,也有人说,他是康熙帝亲批的皇帝。总之,关于雍正继位一事,至今尚无确切定论,一直是个谜。这个我们暂且不多赘述。作为“九子夺嫡”的参与者,雍正切身体会到了皇子们为了一个储君之位,不惜骨肉相残,反目成仇的局面。因此,他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们会重蹈覆辙,再一次上演皇子夺嫡的悲催事件。于是,雍正冥思苦想出了一个新的立储制度,这项制度很神秘也很特别,即皇帝将立储密诏事先拟好,并将其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等到皇帝驾崩之后才可将其取下。也就是说,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下一个皇帝会是谁,也就避免了兄弟相争相残的局面。
雍正在临终前,还特别放心不下大清的江山,他在弥留之际颁下了两道密诏,这两道密诏充分显示出雍正帝的治国才能和胸怀天下的帝王本色,众人无不叹服。那么,这究竟是两道什么密诏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道密诏是将皇位传给四皇子宝亲王弘历;第二道主要内容是:“雍正八年六月内,钦奉皇考谕旨,张廷玉器量纯全,忠诚供职,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朕万年之后,二臣著配享太庙。今朕欲将皇考此旨入于遗诏内颁发。”
这第二道密诏非常的高明,雍正为乾隆选中了四位顾命大臣,这四位大臣可以说是当时大清朝的中流砥柱。雍正还特别将一个汉人大臣排在了身为满族人的两位亲王和鄂尔泰之前,这位汉人大臣就是张廷玉,要知道,在清朝满汉尊卑有别,雍正之所以将张廷玉排在前面,突出其地位,是怕他会遭到满族人的排挤。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张廷玉充当着一把制衡的利剑,让乾隆皇帝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威胁。
雍正帝这般周密细致的筹谋,实在是煞费苦心啊。难怪人们都说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个皇帝,他25岁正当青春盛年的时候登基,继位的过程没有太多的阻力。他的祖辈(康熙)和父辈(雍正)已经给他打下了最好的统治基础,他的帝王之路走得可以说是走得相当的平顺,在他执政期间,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乾隆稳坐江山64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也是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