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陆海交通,使国内香药的流通和域外香药的输入都更为便利。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大量香药经海路入唐。随着香药贸易的繁荣,唐朝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药的商家。
社会的富庶和香药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宗教兴盛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药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和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一时期,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药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
武则天也是用香大家,圣历元年,这是武则天当政的第八年,洛阳城已经是黄昏时分,金红色的太阳渐渐沉入洛水西侧,神都城雄伟壮丽在夕阳下镀上一层金边,而洛阳天街西侧第一坊车马喧嚣 坊内龙兴寺香火鼎盛 。 此坊—名曰宁人 宁人坊制香局:东方制香 以花养人。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汉代已有记载)、香斗等香具也开始被广泛使用。
"熏球"内部结构图
熏球呈圆球状,球体雕花镂空,分上下两半以折页和卡榫连接扣合。内套数层机环,皆以轴承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钵。焚烧香品时,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钵内香灰、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敦煌壁画中的香斗
香斗是带有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握在手上,主要用于供佛。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文人推崇
唐代的文人普遍用香,也写出了很多关于香的诗词,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此类作品。
如王维《谒璇上人》有: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