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临死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皇位该由谁继承,成了朝廷上下关注的焦点。
皇太极有11个儿子,唯大阿哥豪格有竞争力,他时年34岁,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拥护者众。
但当时满清没有立嫡立长之说,因而豪格的叔叔多尔衮跳出来坚决反对。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能征善战,是两旗旗主,因而支持者也不少。
旗鼓相当的两人开始暗战,眼看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就要爆发,朝臣们急眼了,于是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让皇太极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
福临真是有福,无端捡了个皇帝做,他的老妈孝庄自然非常高兴。
但孝庄同时也担心大阿哥豪格贼心不死,于是就让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起辅佐福临,将豪格排斥在外。
豪格自然不想远离皇权,不能辅政,他就做福临的支持者,成为小皇帝信任的大臣。
多尔衮可不想皇帝身边有心腹大臣,他的野心不是辅政,而是垄断皇权,让小皇帝做摆设。
如何除去豪格呢?多尔衮煞费苦心,豪格爱喝酒,喝完酒就抱怨几句,多尔衮就以对皇帝大不敬的罪名褫夺了豪格的肃亲王称号。
失去亲王称号的豪格知道了多尔衮的厉害,自此消停了不少。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久后多尔衮就派豪格出去征战。
多尔衮本意是希望豪格战死在外面,没想到豪格善战,他破四川、伐山东,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还亲手射杀了张献忠。
豪格立了大功,他以为有了和多尔衮叫板的资本,然而他还是幼稚了,多尔衮早已张开了大网,就等他得胜而归。
多尔衮亲率人马到永定门外迎接豪格,多尔衮满脸堆笑双手扶起行跪拜大礼的豪格,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是大清的功臣,大清不会忘记你的。”
然而,一个月后,豪格就被多尔衮关进了大牢,
原来豪格的心腹手下,状告豪格有犯上作乱的心,多尔衮立即将豪格关进大牢,两个月后豪格死在大牢中。
多尔衮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大臣们都看出了多尔衮就是想架空福临,因害怕被多尔衮打击,所以都远离了福。
,福临成了孤家寡人,身边连一个心腹大臣都没有。他能依靠的只有他的母亲孝庄太后。
而多尔衮的身份则随着权力的变大也在变化,由叔叔摄政王变为皇叔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此时的多尔衮已经是大清实际的掌权人。
在多尔衮辅政的七年中,促成清朝入关,对叛乱铁血弹压,创建了一系列制度保证大清正常运转,确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给福临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多尔衮独霸朝纲,捏造罪名剥夺了济尔哈朗的摄政大权,还害死了豪格,任何亲近福临的大臣都受到无情的打击,这让福临每天活得战战兢兢。
福临大婚,多尔衮做主娶孝庄的侄女做皇后,福临很讨厌表妹,流露出不满,多尔衮当即大声呵斥:“你去死吧!”福临吓得一缩脖子再也不敢吱声。
但却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福临到了读书的年纪,多尔衮没给福临安排任何帝王课程,既不学经史子集,也不学帝王之术,主打的就是顺其自然,顺着福临的性子想干嘛就干嘛。
等福临亲政,听不懂朝臣的上奏,他才明白多尔衮的苦心,就是养废自己,他对多尔衮的恨又平添了几分。
多尔衮还不让孝庄和福临经常见面,福临和孝庄都各自待在自己宫中,不经多尔衮允许不准私下见面。
孝庄不敢违抗,孤儿寡母得依靠多尔衮,所以事事顺从,这让福临对孝庄很不满,孝庄每次见到福临,也多是严厉的批评教育,这导致了娘俩的感情异常生疏。
1650年,多尔衮围猎坠马身亡,年仅38岁。顺治接到消息,高兴得一跃而起,长年积攒的恶气终于找到出口了。
福临亲政后,立马就宣布了多尔衮14条罪状,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封号,还毁墓鞭尸。
长期的压抑,让福临想快速做出政绩,因而他励精图治,施行了一系列新政,但毕竟没有经过历练,有些政令幼稚,没有得到孝庄太后的认可。
娘俩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在孝庄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成器的皇帝。
心情郁闷的福临性情大变,将精神寄托在女色上,董鄂妃懂他,崇拜他也开解他,因而他独宠董鄂妃,孝庄非常不满,经常训斥两人,福临倍感压抑。
翻阅帝王史籍,他觉得自己和崇祯皇帝很像,都是面临国事纷杂,而朝中无得力之臣,皇帝空有满腔热情,而事事掣肘,不能实现的困境。
当年的崇祯皇帝和如今的自己何其类似,于是顺治皇帝就有了遇到知己之感,他不但迷恋上了穿明朝的汉服,还几次去拜祭崇祯皇帝。
顺治十六年,顺治皇帝前往十三陵祭崇祯帝,顺治失声而泣,连呼“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并且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碑文,刻于碑亭之后。
顺治帝表面上是哭崇祯帝,实际上是哭自己。
崇祯帝是吊死在煤山上的,被李自成草草埋葬,因而陵寝非常简陋,顺治帝看不过去,就多次下诏整修,可顺治帝不久也暴毙而亡,修陵之事才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