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邓艾不仅偷渡阴平进入蜀国腹地,更是在绵竹消灭蜀国最后的防守力量。面临到邓艾大军不久就要兵临城下的局面,蜀汉朝廷当即展开了一次事关国家未来的朝会。
在朝会中,后主刘禅在听完大臣们分析的利弊后,最终决定投降。但是仍旧有不少大臣不愿投降,并认为邓艾孤军深入,只要召姜维率军回援,那么邓艾必然失败。
但是刘禅在听闻这一言论后,脸上泛起一阵苦笑,并说道:“如果姜维真的有用,国家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吗?”
为何刘禅会对姜维有着如此怨念,宁愿亡国也不愿相信姜维吗?
虽然姜维是诸葛亮的高徒,并继承丞相遗志,兴兵北伐,并且绝对忠心于国家,但是他其实也做了不少错事,以至于蜀汉面临亡国。
那么他究竟做了哪些错事?
其一,穷兵黩武
姜维自从担任大将军之职后,以北伐大业为己任,不顾蜀汉国力,数年时间,连连北伐,让本就孱弱的蜀汉更是消耗巨大。
在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就调整了北伐策略,以休养生息为主,蜀汉国力有很大的恢复。到了费祎执政时期,开始同意让姜维北伐,只是将人数控制在万人以内,因此对蜀汉国力损耗不大。
因为这样的小打小闹,一直让姜维非常不满。因此在费祎死后,姜维统领全国军事大权,就开始大规模出征。蜀汉耗费钱粮无数,但是胜利却不多。
姜维的穷兵黩武让蜀汉国内民怨四起,朝中不少臣属对姜维也是颇有怨言,就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都曾建议剥夺姜维兵权。
其二,擅自更改汉中防守策略
川蜀之地的防守一直以来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汉中,因此在立国之初,刘备将汉中交由魏延防守。在他的防守下,汉中可谓是固若金汤。在魏延死后,王平继续沿用魏延过去的防守策略,并成功击退司马懿和曹爽的进攻。
然而就在姜维成为大将军后,认为这种策略太过保守,将所有兵力撤回,驻守在新建的汉、乐两座城池中。因为在姜维的想法中,如果魏军攻入汉中,诱敌深入,只要汉、乐二城一直存在,就能对进入汉中的魏军形成包夹之势,最后一举歼灭。
然而在公元263年,魏军大举进攻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个策略,让魏军轻松进入汉中,而汉城守将选择投降,直接导致局势糜烂。原本固若金汤的汉中就此沦陷,而姜维也只好困守剑阁。
其三,挟权自重。
到了蜀汉末期,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想要扶持阎宇接任大将军,这样就可以慢慢铲除自己最大的政敌姜维。姜维为了躲避灾祸,率领大部分汉中兵马到沓中屯田。
因为姜维离得远,再加上手里有兵,刘禅和黄皓也动他不得,只好不了了之。不过也正是姜维避祸沓中的行为造成汉中的空虚,让曹魏得以趁虚而入。
正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刘禅对姜维早已失望透顶。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打算借尸还魂,想要以此帮助蜀汉复国。刘禅对此根本不搭理。也正是如此,刘禅才保住亡国之君的待遇,得以寿终正寝。
姜维确实是一位有能力、十分忠心的将领,他本是一位魏国降将,却能受到诸葛丞相的器重,这才让他有急切表现自己的想法。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本意是为了蜀国好,只是这一切都是他的一厢情愿,最终加速蜀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