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有条“仁义胡同”,它得名于一段邻里相让的佳话。相传明清时期,在京为官的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士何瑭,其女儿因宅基地跟邻居闹别扭,写信给父亲,希望为官的父亲帮助多占一墙。何瑭却回信道:“千里捎信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何妨?邻里应重仁和义,莫借吾名做强梁。”女儿深受教育,主动让给邻居一墙;邻居知道后也让出一墙,形成了一条胡同……
“这段流传千年的故事,成为了我们开展调解工作的‘素材’”7月1日,沁阳市怀庆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庞娟告诉记者。
王家、刘家的后门都开在一条1米多宽的胡同,王家盖房要占用该胡同,刘家说啥不同意,两家起了纠纷、申请调解。“恁俩都听过‘仁义胡同’的典故吧,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能叫心宽不叫屋宽’,彼此让他一墙又何妨,两家情谊更重要啊……”调解员带着双方当事人到“仁义胡同”走了一走,结合典故和民法典相关规定加以劝导,两家觉得于情于理都不该再闹了。在调解员协调下,双方尽释前嫌、亲如一家。
沁阳市是我国首批“千年古县”,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美誉。沁阳市司法局积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进调解工作中,通过以文“化”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年过八旬的薛老太年轻时收养了一个孩子,照顾他长大成家;可小伙儿婚后经常跟薛老太夫妇拌嘴吵架。小伙儿盖新房要占用薛老太一块地,被拒绝后口不择言,双方矛盾越闹越深。“‘未生而养,百世难还’……”沁园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向小伙儿讲述了《二十四孝》中虞舜孝顺父母“孝感动天”的故事,提醒他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小伙儿深感愧疚,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妈,是我错了!我今后一定会好好孝敬您和爸。”如今,一家人母慈子孝、生活和睦。
“人民调解的过程是生动的法治宣传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本质上是法理与情理的结合,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和激化。”沁阳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涛说,为让全市1000余名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实践中灵活运用好经典故事、古语、俗语等,常态化举行“学习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日常培训,以传统文化助力社会和谐。
来源丨河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