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人人疏远,樊哙却对他磕头?事后才知真高明
创始人
2025-07-02 10:32:27
0

秦末群雄争霸时,汉的势力十分微弱,刘邦急需一位既能打仗、又能指挥的良将,韩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的。

韩信本是项羽帐下的执戟郎,这个职位用现代话说就是个站岗的。尽管韩信胸有统兵领将之才,可心高气傲的项羽是不会注意这种小角色的,这样一位难得的千古奇才就被他错过了,不得不说,项羽在某些方面缺乏必要的眼光和智慧。

没过多久,怀才不遇的韩信来到了刘邦的汉营,其实一开始刘邦也没有注意到这个“无名之辈”,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刘邦真正意识到了韩信的重要价值。

项羽分封诸王时,故意把刘邦分到了偏远的地方,将士们一路跋山涉水,有部分人在中途因为感到跟刘邦混实在没有什么出路便逃跑了,逃跑的人越来越多。

萧何竟然也跟着“消失”不见了,刘邦大怒,赶紧派人追赶,萧何被追到后,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这句话意思是说,萧何并不是想自己逃跑,他只不过想把逃跑的人找回来而已,刘邦初听此言并没有相信,他质问萧何到底在追谁,萧何不慌不忙地回答:“韩信”。

刘邦感觉萧何没有追回重要的将领却把一个无名小卒韩信给追回来了,于是破口大骂。接着萧何的一番解释让刘邦颠覆了自己对韩信的看法。

萧何说道:“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汉王想夺取天下,除了韩信以外,再也没有可以出谋划策的人了。刘邦听到萧何如此称赞韩信,而且看其样子根本不像是在开玩笑,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忽略了身边还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存在,于是决定任命韩信为将军。

萧何却表示,即使刘邦让韩信担任大将军一职,他恐怕也不会留下。刘邦一狠心表示要拜韩信为大将军,萧何这才满足,接着却又补充道:“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也就是说,只拜韩信为大将军是不行的,刘邦还应该表达出足够的诚意,因为刘邦平时对韩信是冷淡蔑视的,他必须做出一些行动来消除隔阂。

韩信来到汉营不过几天便在地位上超过了其他武将,这些武将们自然心有不服,可碍于是刘邦的命令,大家只好隐藏起内心的不满。

事实证明,刘邦破格提拔韩信的决定是十分明智的,韩信领兵作战没多久,便向刘邦献言“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简单来讲,就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用兵出击,其主要意图其实是为了对楚形成战略包围圈,从而巧妙地避开汉军兵弱人少的不足,最终达到在战场上化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韩信的建议直接被采纳了,很快汉军便大败楚军,就连项羽都后悔当初自己小看了这位帐下的执戟郎。在以后的多次作战中,韩信继续发挥着自己超凡的军事指挥智慧,在战场上屡屡立下奇功。

尽管刘邦感到十分高兴,可他在高兴之余也会心生忧虑:韩信的功劳实在太大了,甚至显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感觉。公元前201年,刘邦把韩信降职为了淮阴侯,对韩信而言这无疑是晴空的一声霹雳。

其实只要稍微动点脑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时的韩信已经成为了一颗灾星,许多人看见他后直接躲避,韩信的处境由原本的门庭若市变为了门可罗雀,避之不及。

而武将樊哙却在这时做出了与常人不同的举动:见到韩信时他直接上前行跪拜之礼,同时还连声夸赞韩信。

这种举动在当时可谓是鹤立鸡群,有人甚至感觉,樊哙竟然在此时与韩信走得如此亲近,这其实就等同于送死!

提及刘邦身边的武将,樊哙是不应该被忽略的,早在鸿门宴发生时,樊哙就做出了“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他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人包括项羽都胆战心惊。

樊哙是一个屠夫,性格大大咧咧,除了刘邦谁也不服。论资历,也是最早一批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元老级人物,为何如此?如此行事风格的樊哙,反而在如此情况下对韩信下跪,实在诡异。

其实,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极其高深的智慧和谋略。

樊哙与刘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刘邦因延误派送劳役日期而进入芒砀山躲避时,樊哙就跟随在刘邦左右并和他一起受难,刘邦举兵反秦时,樊哙更是身先士卒,为其鞍前马后。虽然樊哙骁勇善战,可他毕竟只算一介武夫,在统军作战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

尽管韩信在此时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可这并不意味他在政治上被彻底判了死刑,因为从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汉要想进一步平定天下,就必然需要像韩信这样的军事人才。换而言之,只要发生重大战事,韩信就可以得到重新起用的机会。

即便刘邦不给韩信机会,韩信也能自己创造机会,因为此时韩信的手中还掌握着武装力量,只要他想造反,就具备与刘邦放手一搏的实力。

在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冒然将韩信得罪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樊哙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礼数上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怠慢,这样做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樊哙这样做也是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

尽管在韩信就任大将军之初,樊哙是打心眼里对他不服,可韩信在之后的领兵作战中屡屡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才能,樊哙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二人逐步成为了关系密切的好友,经常交流打仗的事情。

当韩信面临朝不保夕的处境时,樊哙在公开环境下对其行跪拜之礼其实是一种客套的表现,这就等于告诉别人:他与韩信的关系不再是能够不计较俗礼的好友,只是同事关系,刘邦知道后自然会打消对他的疑虑。

樊哙的这项举动真可谓是一石二鸟!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上很多的故事都能给我们以启发。

曾国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年轻时期的曾国藩甚至可以用“愚笨”来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

可见,读书真的能启迪智慧。

在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这本奇书——《智囊全集》。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

杜月笙得到这本书之后如若至宝,因为他识字不多,就让人边读边讲解,经常听得如醉如痴,感慨说:“读懂这本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企业的老总也都喜欢读这本书,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就非常推崇这本书,从中学会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万达高层诵读。

《智囊》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一部智慧故事总集,全书收录了上讫先秦下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再进行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不过原版的乃是文言文叙述,理解难度较大。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文、白对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进行购买~

相关内容

原创 ...
晁盖在林冲的支持下登上了梁山之主的宝座,但后来宋江上山后,他的权力...
2025-07-02 12:34:09
原创 ...
众所周知现如今多彩纷飞的文化大多都起源世界四大文明,即中华文明,古...
2025-07-02 12:34:01
原创 ...
蒙古帝国,这个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帝国,从一代天骄...
2025-07-02 12:33:58
原创 ...
1861年,50岁的曾国藩突然娶了个19岁的小妾,这下捅了大娄子,...
2025-07-02 12:33:58
原创 ...
女皇武则天与儿子之间的恩怨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特别是长子李弘突然死亡...
2025-07-02 12:33:43
原创 ...
狮子、老虎、河马在大自然中,都处于生物链的霸主级别,古代能够打败这...
2025-07-02 12:33:36
原创 ...
说起赵匡胤,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当年在部下的拥护下陈桥兵变黄袍加...
2025-07-02 12:33:13
原创 ...
人们对乾隆皇帝重用和珅这件事非常不能理解。能看乾隆皇帝不能算是昏君...
2025-07-02 12:33:11
原创 ...
众所周知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王朝的皇帝,而他因为身体原因一...
2025-07-02 12:33:06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在古代的宫廷中,太后是一位极其尊贵的存在。她们拥有无可动摇的权威,即便没有掌控朝政和后宫,但那两个字...
原创 公... 李世民笑眯眯地看着薛万彻道:“你和公主结婚数月,至今还未同房,这是真的吗?”薛万彻委屈道:“公主嫌弃...
原创 庚... 不得不说,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宣布向十一国(八国)宣战时的演讲,很能打动人心,听起来让人热血沸...
原创 为... 常言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是封建社会权力最大的人,可他们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有的时候,皇...
原创 明... 万历三十五年天气阴沉,京城的大街上有一队浩浩荡荡的人抬着一具棺材出城下葬,领头扶棺的人是大学士朱赓、...
原创 《... 要说起诸葛亮,中国人恐怕没有几个不认识,这一点要归功于罗贯中流传广泛的《三国演义》。 但是近年来随...
原创 杜... 诗圣杜甫和他高超的诗词造诣、高尚的家国情怀相对应的是他凄惨的生活,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样记载自...
原创 《... 第一,晁盖在世时都掌控不了局势,他的遗嘱更加掌控不了局势;第二,宋江的能力和谋略足以把卢俊义玩弄于股...
原创 袁... 袁崇焕曾在崇祯那里夸口“5年平辽”,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最终失败了。那么,他的所谓5年平辽是否真的有可...
原创 他... 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在1776年完成经济巨作《国富论》首次提出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此后,经济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