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真是许多皇帝的坟墓,不少皇帝沉迷于后宫无法自拔,将自己的江山社稷硬生生葬送了,其中隋炀帝杨广就是一个典型。也有一些皇帝,起初是非常有作为的明君,但是后期沉醉在温柔乡中无法自拔,祸及家国众生。这其中的典型便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李隆基沉醉在温柔乡中,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在他手上极盛,又在他手上由盛转衰。
当然了,也有很多皇帝既没有耽误朝政,后宫生活也非常丰富,这其中的典型当属汉武帝刘彻与明太祖朱元璋,正可谓工作生活两不误。还有一类皇帝非常稀有,他们能够抵挡后宫美人、佳丽的带来的腐蚀与诱惑,对她们说“不”。这其中有两个典型,唐宣宗李枕的做法简单粗暴,而千古一帝康熙的做法令人称赞。
一说起唐朝,估计大家只记得唐太宗李世民,其实还有一位不得不说的明君——唐宣宗李枕,由于他的为政举措与唐太宗非常相似,所以也被后世称为“小太宗”。古语云“得之不易,则失之不易,得之即易,则失之亦然”。这句话的意思是来的不容易,自然不容易失去,得来的容易,失去也同样容易。
唐宣宗李枕的皇位得来不易,李枕非常珍惜,他下定决心要像先辈唐太宗一样有所作为,做一个令后世称道的明君。不过今天作者要说的不是唐宣宗李枕的为政举措,而是他如何抵挡后宫带来的诱惑与腐蚀。面对唐玄宗李隆基宠信杨贵妃从而误国的前车之鉴,唐宣宗李枕时刻保持着与美人、佳丽的距离。
公元855年,河东节度使郑涓进献了一名佳丽,唐宣宗李枕一见面就爱上了,当即就收入后宫,并赏给这美人珍宝、绸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唐宣宗李枕与这名佳人寻欢作乐到深夜,大有“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势头。在佞臣暗自窃喜、贤臣忧心忡忡之时,唐宣宗李枕忽然宣布:“留她不得!”
众臣们听出语带杀机,都建议把这美人遣送回老家。但李枕却说:“放她回去,我必定思念她,到时候肯定还会把她召来。”随后李枕又说:“可赐鸩酒一杯!”(见《旧唐书·唐宣宗传》)为了重蹈唐玄宗李隆基的覆辙,李枕下令将这位美人用毒酒赐死。有人说,李枕为了不让自己掉入后宫的温柔乡中,简单粗暴地以这种方式告诫自己,堪称明君之典范,值得称赞。
也有人说,李枕为了成就自己的英明,一位无辜的美人就这样被赐死了,不值得称道。不过作者认为,唐宣宗李枕担心自己沉于声色而误国,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明君,只不过唐宣宗李枕处理方式欠缺妥当而已。与之相比的千古一帝康熙倒是将类似的事情处理得最完美,也最值得称道。
曾经在康熙身边工作过的国际友人、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回国后献给法兰西皇帝《康熙帝传》。其中这样写康熙大帝:“康煕皇帝不仅能够抑制住愤怒的情绪,而且对其他感情,尤其是最强烈的个人私欲也能加以抑制,防止自甘堕落。”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康煕皇帝巡游江南地区。
到达南京时,地方官吏以贡品的形式献给康熙皇帝七个当地最漂亮的美人。康熙皇帝虽然收留了她们,但连看也不看一眼,更谈不上临幸了。几名内务府官员利用与皇帝接近的便利,从中推荐了两个可能使皇帝动心的美人。但康熙非但没有动心,从此以后,对这几名内务府官员冷眼相待,并且还把他们分别判处了不同的刑罚。
那七个美人,也被康熙皇帝一一赐给了大臣(见《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二)。康熙这样的做法,相对于唐宣宗的做法要高明的多,也要人道的多,令人称赞。同时可见,康熙皇帝对可能诱惑和腐蚀自己心灵的东西,是如何的警惕啊。的确,康熙皇帝的自律异于其他皇帝,他似乎是一个完美皇帝。
康熙皇帝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另有所图的人。最后作者要说,虽然历来都有美人误国的说法,责怪美人贻误了国家。其实纵观历史,自古红颜多命薄,说美人是祸水其实是一种偏见。试问在古代,区区一个女子如何决定一个王朝的生死。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清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