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听过这位软弱,受别人牵制的光绪帝,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的一面,事实上光绪帝性格还是比较暴躁和偏执的。
光绪的老师曾在日记中写到,光绪帝曾在12岁时就发了多次的大脾气,不仅在后殿拍碎玻璃扎破手,还生气打太监的脸,上课摔碗,踢破玻璃,劝都劝不住,有时还自残,这样的举动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绝非正常。这样的品性,实在令人恐惧。
光绪帝这样的火爆脾气与他的成长环境分不开,虽然身为皇上,但受慈禧太后的控制与摆布,长期的被人压迫,自己的脾气无法压抑,只能发脾气,拿自己与下人出气。
溥仪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说到,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始终被独有的明黄色笼罩,脑子里满是唯我独尊的意识,使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品性。光绪的生活环境与溥仪都一样,虽对慈禧毕恭毕敬,但其他人都对他是绝对顺从。
光绪在这样畸形的环境中成长,性格必然还没完全像大人一样,还是特别幼稚,平时做事没有耐心,总是任性,固执,不管合不合理。他要是做什么事,没有人敢拦他,更不敢得罪他,他想要的东西,太监一秒都不敢耽搁。
史书中有记载,光绪帝的脾气比较暴躁,太监都不敢靠近他。他总是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批奏折,一不开心就拍桌子,边拍边骂。
这样的事大臣们都知道,也曾向慈禧反应过,但没人能管得了。就在光绪的政治权力被剥夺以后它也常发脾气,一次光绪命太监在自己的房间里安装上电话,那时的电话刚传入中国,北京尚没有这种新鲜玩意儿,必须进口才行,但固执的光绪帝非要求太监在一日内找到,后来被慈禧知道后才放弃了。
庄士敦曾这样说到溥仪的教育,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尽管牺牲其他,也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我们应该将他作为一般人对待,如果坚持把他当作一个异于常人的人对待,他在将来也不会成功,更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君主。不幸的是,光绪帝的教育已成为上述的现实。
戊戌变法中,光绪仅仅在短短的103天内下达了几百条谕旨,包括政治制度方面改革,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改革财政,国防建设等,几乎涉及每个改革层面。其中的大部分命令都是直接下达基层执行,连审核都没有进行。他这样急切,不顾阻碍的想要推行变法,自然离不开他从小就养成的唯我独尊的意识和他不一样的性情。这样没有严格程序,没有实施可能性的做法没有将变法推行下去,导致改革失败。
中日战争中,年轻的光绪帝虽然有血性,但是性情急躁,指挥战争的时候没有耐心,急于胜利,最终导致北洋海军的覆没。急脾气的光绪帝在战争一开始便不断下旨,严惩那些不敢拼命的将士们,许多大将邓世昌、丁汝昌等都迫于这种精神压力自杀了,希望可以用死来解脱。丁汝昌殉国后,其子女四处流浪,直到光绪死后,他的名誉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