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大权在握却为人低调,光绪皇帝驾崩后,他的儿子被慈禧太后选中,抱入宫中,载沣也从醇亲王变为摄政王,成为帝父,仅仅三年,清帝宣统退位,载沣从此不问政事,更不热衷以往的权力,在安静低调的生活中安度晚年。
载沣的同父异母的二哥载湉,是光绪帝,在他出生之前,其兄就已经成为皇帝,他是老醇亲王奕譞所生的第五个男丁,也是在光绪帝出生之后唯一存活下来的男丁,奕譞一共有七子三女,活到成年的只有第二子光绪帝,和第五、六、七子,而第五子载沣,光绪九年才出生,可以说他是在珍爱和瞩目中长大的,寄托了醇亲王府极大的期望,光绪十六年,小小年纪的载沣就已经袭爵醇亲王了。
说起载沣早期比较重要的大事,莫过于受清廷委托到德国道歉。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目标,期间杀死了一个德国人,此人正是德意志帝国驻清政府的公使,名叫克林德,是一名男爵。他在东单被当街杀死,一事引发了轩然大波,随后八国联军进京,此为庚子之乱,清政府战败,派人前往德意志帝国进行赔礼道歉,人选定为醇亲王,这是当时新的德国公使的主意,就这样,在中国官员的陪同之下,少年载沣踏上了他人生的欧洲之旅,这次道歉与国家而言是国耻,于载沣个人来讲是一次开阔眼界的机会,懵懂无知的少年看见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增长了许多见识,也是后来载沣各种新式做派的根源。
欧洲之行结束后,他的姨母兼伯母慈禧十分满意,没多久就让他管理健锐营,同时督管八旗的正红旗,一时间风光无两,时局就是这这样的情况下慢慢塑造,载沣在其兄弟光绪帝的关爱下渐渐成长,在慈禧太后的有意提拔下逐渐高升,光绪帝驾崩后,因无嗣,载沣的儿子溥仪被慈禧太后看中,抱进宫中,慈禧想再行垂帘听政之事,没想到,机关算尽,慈禧也命不久矣,于是她懿旨溥仪即位,其生父为摄政王,从此摄政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
溥仪在位的三年中,基本是摄政王代行其政,但是很快武昌起义的炮火蔓延过来,大厦将倾,载沣即便再天纵奇才也难挽狂澜于既倒,1912年宣统帝宣布退位,分崩离析的清朝廷从此画上了句号。
亡国后的载沣从此再不问政事,将自己脱离于权力之外,过起了低调平淡的日子,即便是张勋复辟,溥仪在日本人的利用下建立伪满洲国,载沣也再未参与,他在自己的醇亲王府一直住到解放后。解放后百废待兴,醇亲王府成为被选中的办公地址,醇亲王知道人民解放军乃民心所向,主动让出醇亲王府,为国家解决了燃眉之急,1951年,载沣病故,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可谓颇有波澜,值得大家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