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登基为帝后,虽然急需稳定政权,却迟迟未立太子。相比之下,朱元璋在自己登基时,当天便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棣的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朝臣的强烈不满和担忧。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朝中的官员们在永乐元年的三月、四月和九月,纷纷上表请求皇帝尽快册立太子。可是,朱棣并没有立刻回应他们的请求,而是巧妙地找借口推迟,避开了所有的压力。
然而,这一拖延并未让臣子们放弃。最终,解缙的三字建议让朱棣最终决定改变主意。朱棣为何迟迟不立太子?解缙所说的那三字又是什么呢?
朱棣未立太子的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自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便确定了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并将这一制度写入《皇明祖训》,目的是为了避免因皇位继承问题引发皇子间的纷争,导致宫廷惨案。按照这个制度,朱高炽无疑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朝中大臣也几乎一致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可朱棣却以“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他不喜欢朱高炽这个人选。
朱棣本人的性格高大威猛,行事果断,他自信军事实力是帝王最重要的标准。他喜爱沙场,重视战斗力,但朱高炽的形象和性格却与他截然不同。史书中称朱高炽为“胖子”,他体型庞大,走路需要侍从扶持,甚至有些跛脚。这样的外形显然不符合朱棣心中的太子标准。此外,朱高炽热衷文学,沉迷于诗书歌赋,远没有兴趣参与战斗,也不擅长骑射。与之相对,朱棣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在战场上驰骋,维护国家的疆域。
朱高炽不仅性格内敛,缺乏进取心,他的政治理念与朱棣也大相径庭。朱棣希望通过军事征战扩张领土,而朱高炽则倾向于保守、稳妥。朱棣认为,若将朱高炽立为太子,未来恐怕无法守住自己辛苦争取来的政权。
朱棣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他并未完全放弃这个儿子。为了改变朱高炽的形象,朱棣曾命令他减肥,但朱高炽对节食毫无兴趣,经常在深夜偷偷享用宵夜,导致体重不减反增。一次,朱棣得知此事后大怒,将为其准备夜宵的厨子处死。为了鼓励朱高炽变得更合适继位,朱棣还让他学习骑射,但朱高炽依旧兴趣缺缺,更喜爱研读儒家经典。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他对其能否继位产生了疑虑,这也是他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之一。
朱棣在三个嫡子中最偏爱的是次子朱高煦。朱高煦身材高大,勇猛果敢,擅长骑射,而且在靖难之役中屡次拯救朱棣于危难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许多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志向和才华,朱棣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朱高煦为自己建立了赫赫战功。虽然如此,朱棣最终仍未选择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是坚持选择了朱高炽。
这背后与朱棣自己的上位经历有关。虽然他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但他是朱元璋最年长的嫡长子,按照《皇明祖训》上的立嫡立长制度,作为朱元璋的长子,继位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朱棣不敢违背这一规定,尽管他个人更偏爱朱高煦。此外,朱高炽在当时已被朱元璋册立为燕王世子,深得父亲的宠爱,虽然朱棣对他不满意,但为了避免打破祖宗制度,他只能考虑将其立为太子。再加上朱高炽为人谦恭谨慎,始终未犯大错,这使得朱棣难以放弃他。
当时朝中有不同的声音,文臣和武将各有支持对象。支持朱高炽的主要是一些文臣,其中包括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和老将顾成,他们曾在靖难之役中为朱高炽和朱棣立下了赫赫战功。顾成尤其坚持认为,立朱高炽为太子可以确保朝廷的稳定。而在支持朱高煦的方面,主要是一些武将,其中一位重要将领邱福,曾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
朝中意见纷纷,朱棣陷入了两难境地。为了更好地作出决策,朱棣决定向当时的名臣解缙请教。解缙以他卓越的才学和声望受到了朱棣的信任。在一次交谈中,解缙提出了三个字,顿时解开了朱棣心中的疑虑。解缙的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呢?
解缙出身书香门第,才思敏捷,从小便显示出卓越的才华。成年后,他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并逐步晋升至内阁首辅之位。虽然他初时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依然犹豫不决。见朱棣疑虑重重,解缙提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但朱棣未受启发。接着,解缙说出了“好圣孙”三个字,这让朱棣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最终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是,解缙认为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极具帝王潜力的未来接班人。朱棣十分看重朱瞻基的成长,因为在他心中,朱瞻基有着像自己一样的英武气质。因此,尽管朱高炽的表现未必符合朱棣的期望,但他相信朱高炽的儿子将来能够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解缙的支持不仅仅体现在这三个字上。在其他场合,他也为朱高炽站台过。例如,在一次宴会上,他看到一幅父子相亲的画作后,立马作诗称赞父亲的偏爱,这让朱棣深思并意识到自己在过去偏爱朱高煦而忽视了朱高炽。最终,解缙的帮助成为朱高炽登上太子之位的重要推手。
然而,随着朱高炽即位,解缙的命运却发生了剧变。朱高煦出于嫉妒,开始暗中陷害解缙。最终,解缙被朱棣贬为远离朝廷的职务,甚至在后来的阴谋中,他被陷害致死。
尽管如此,朱高炽在位期间并没有辜负解缙的期望。他以仁爱、睿智的治国理念,很快恢复了政局的清明,并有效平衡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成为一位千古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