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某个电视剧中,康熙皇帝前去参拜朱元璋的陵墓,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大清远胜于大明!”
彼时大清王朝刚刚吃下全部的汉地十八省,康熙皇帝志得意满,大清也露出隐隐的强国之姿。可是反观历史,康熙口中的大清,真的如他所说这般强大么?
大明和大清的对比
随着明朝末年番薯、玉米等农作物引进中国,这些产量巨大的农作物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带来巨大的变革,粮食产量得以翻倍的提升,也由此,清朝的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三亿人。
明朝和清朝比较综合国力,清朝更加强大,受惠于明朝以及国外进来的先进技术,清朝的国力势必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时,清朝与明朝相比,他是自古以来第一个彻底解决边患问题的朝代。
自古以来,北方边患问题便是中原王朝最为头痛的问题,很多个汉人政权都是被游牧民族所替代,甚至明朝的时候,一度有土木堡之变,险些为蒙古族所亡国。
而到了清朝的时候,由于满蒙之间有了汉人这个共同的敌人,所以使得两个民族开始逐步走向合作,满蒙共治中原,同时,满蒙之间积极的联姻,使得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衷心的为中原王朝所统治。
在文化方面,虽然为了控制群众的人民思想,康熙雍正乾隆大兴文字狱,但是咱文化成果方面有着《四库全书》,这部书籍的规模可是明朝同期《永乐大典》的数倍之多。
而在科技方面,明清两朝相对比,清朝有了自己现代步枪的工厂,可以造出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轮船,国家也第一次有了君主立宪制的苗头,还第一次组成了国家议会,在科技和政治方面,都是全面领先于明朝。
在军队方面,清朝的军队有了真正意义上现代军队的苗头,各种西方的先进步枪,火炮机枪应有尽有,明末和清末同期的军队如果的真的打起来,那么明朝绝对不会是清朝的对手。
但是明朝毕竟是清朝200多年前的产物,把这两个国家放来横向对比,显得有失公允。如果把明清两朝同当时世界上的国家进行横向对比,结果又会如何呢?
清朝和世界的对比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在他的代表作中,记录了17世纪到19世纪10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的经济水平,最高的时候一度达到了世界的32.9%,一直蝉联世界第一名。
将大清打得一败涂地的大英国,在战后的30年后清朝的经济水平依旧是英国的1.8倍,而在中法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是法国的1倍以上,甲午海战之前,中国的经济水平是日本的5倍。
直到甲午海战之后,美国人才从中国手中夺走了GDP世界第一的宝座。可是十分奇怪的是,这些经济全都不如中国的国家,全部都在一场场战争之中,把大清打得一败涂地。
一般来说,政治,军事都与经济挂钩,后者直接决定前两者的水平高低。
但事实上,从17世纪末开始,大清就已经是一个国富民不富,国强兵不强的国家,国家收缴了大量的财富,使得民间无钱,真正意义上隐藏在繁华下的贫穷。
而当时的中国,看似经济强大,而事实上,四亿农民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不过是英国500万工人创造经济的1.8倍。巨额的经济产生,同时又被巨额的人口所消费。以至于大清的社会并没有产生较多的剩余价值。
而在军事方面,同当时世界的对比自然不用多说,无论是同英法也好,还是同自己的千年徒弟日本也好,每一场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割地赔款告终。
看似拥有全球第十二军事水平的大清,被列强们打的一点牌面都没有。清政府从建国伊始就走上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路线。最终使得军备废弛武器落后,国际地位一败涂地。
明朝同世界的对比
首先说经济明朝的时候经济在世界上的占比都不同,最高的时候是万历年间曾经一度达到百分之九十,想来是在万历朝时期张居正改革的成果。
在万历皇之后,大明朝每况愈下,最终在崇祯的时候走向灭亡。十分讽刺的是,即便是在明朝灭亡前,中国的经济水平也没有低于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四十。
也就是说,终清一朝,经济方面在国际上的地位,都没有达到明朝灭亡时候的水平。
在军事方面,明朝一朝都十分重视军工业,以及火器的发展,早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当时,中国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炮兵部队神机营,由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靠着这支部队,当年横扫亚欧的蒙古帝国,硬是被大明的军队赶回了草原。
而军工产业在朱元璋期间就有13个冶铁厂和铜场,看到了中西方的装备差距,就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装备之后加以仿制,比如后世红衣大炮,就是自红夷大炮仿制而来。
如此大规模的装备火器,以及独立出来的炮兵,这样先进的军事装备以及军事思想,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明朝前期一度拥有过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即便是到了明朝灭亡的前夕,明朝舰队同当时荷兰进行的海战也依旧是以胜利而收场。而当时荷兰的海上地位丝毫不亚于后世英国的地位。
明朝即便是在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在国防方面的重视程度依旧是不容小觑,而且大明皇帝自有气节,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宁可吊死也不逃跑,反观同一境遇慈禧则是早早的跑出了皇宫。
所以,如果明朝遭遇鸦片战争,势必不会走上割地赔款的老路。昔日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城外退出长城保尔全尸的口号依旧响彻。
终明一朝,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大明的气节,岂是大清可以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