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台上演到男欢女爱时,慈禧看得入迷,怎料皇后一个动作让慈禧十分难堪。
原来,皇后看到关键处,突然就转头面壁,不管慈禧怎么劝,她都不看台上,这让慈禧很是难堪,从此更厌恶她,还千方百计给她穿小鞋。
其实,慈禧从头一回见阿鲁特氏就对她很不喜欢。
那么,慈禧明明不喜欢阿鲁特氏,又怎么会同意她当同治的皇后呢?
这要从慈禧和慈安为同治选后立妃说起。
当时同治17岁,在选谁当皇后这件事上,慈安和慈禧意见不同。
慈禧中意刑部员外郎凤秀家的女儿富察氏,小同治2岁,年轻、单纯,符合她选儿媳妇的条件。
慈安则中意大清国200多年里唯一的旗人状元崇绮家的女儿阿鲁特氏,也是她的姑表外甥女,比同治大2岁,貌美、品格好又有文化。
两人各自坚持,没办法只好将选择权交给同治。
慈禧原本以为,同治定然会和她这个亲生母亲站一头,可没想到同治却选了阿鲁特氏。
慈禧见状,手扶额头一言不发,内心恼火,却又不好发泄,只能认了。
于是,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后,富察氏就成了惠妃。
新婚夜,同治便对阿鲁特氏的才学进行了一番考证,终被折服。
大婚后两人很是恩爱,但慈禧选皇后时攒的怒气一直没消。
每每阿鲁特氏去拜见她,慈禧就没有好脸色。而惠妃拜见时,慈禧总要嘘寒问暖一番。
与此同时,慈禧也气同治竟站在慈安一边,就时常训斥同治,“你身为皇上,却天天待在中宫,实在太不像话了!你多去惠妃那看看!”
这一训,同治索性独自留在乾清宫,不去皇后那,更不去惠妃那,后来还流连于花街柳巷。
母子自此失和,慈禧认为都是阿鲁特氏挑拨的结果,对她愈发厌恶。
之后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慈禧尴尬之余责骂阿鲁特氏假正经。
身边的人因此都劝阿鲁特氏要讨慈禧欢心,可阿鲁特氏偏又耿直,说自己是大清门抬进宫的皇后,没必要对慈禧奉承讨好。
没成想这话被传到慈禧耳朵里,自此对阿鲁特氏恨得牙痒痒。
阿鲁特氏的话,太戳慈禧的心窝了。
要知道慈禧可是从偏门进的宫,一路从秀女变成后来的懿贵妃,儿子当了皇帝后才成了皇太后。
阿鲁特氏原以为自己小心些就好了,却还是撞在了枪口上。
后来,同治生病,阿鲁特氏怕慈禧责怪,偷偷跑去看望。
两人互诉衷肠,阿鲁特氏哭着说慈禧总骂她挑她刺,同治让她先受着,自己总有出头之日。
没想到这话又被慈禧听到,冲进去拽着她的头发就是一顿打,同治见状吓得昏死过去,皇后这才免遭杖责。
怎料,19岁的同治这一昏就再也没醒过来。同治一死,咸丰一脉便绝嗣了。
于是,同治的堂弟载湉就成了皇帝。
悲伤的阿鲁特氏,那一刻才惊觉,同治一死,宫里便再也没她的立足之地了。
那天慈禧召见时,她正哭得伤心不已,可慈禧不光没安慰,还无情地撂了句“你既然这么伤心,就追随大行皇帝去吧!”
阿鲁特氏不同意,慈禧一巴掌甩过去,愤恨地说,“是你害死了皇上,就该以死谢罪!”
在这之后,她就被慈禧软禁了,从此身心都活在痛苦之中,这样的她渐渐没了活下去的意愿。
同治驾崩75天后,阿鲁特氏也自杀了,死时不过22岁,可这还不算完。
阿鲁特氏死时,同治的陵寝才刚开始修建,5年后才建好,也就是说这两个可怜的人在死了5年后才得以下葬。
更惨的是,66年后,葬着同治和阿鲁特氏的惠陵被盗墓贼“光顾”,不仅随葬品被盗,连阿鲁特氏身上的衣服也被扒光。可以说,生前身后都很凄惨。
【九仙月】
《清宫词》中有一段对阿鲁特氏的赞美之词: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意思是珣瑜两位后妃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却比不上皇后的文采。
可这么蕙质兰心的皇后,之所以被婆婆慈禧诸多责难,除了因为她是对手顾命八大臣之一的郑亲王孙女外,更重要的是阿鲁特氏面对慈禧从不低眉顺眼。
慈禧需要的,是惠妃那样好拿捏、唯她是从的儿媳妇,可偏偏阿鲁特氏是个耿直刚烈的,这样的两个女人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的确,对阿鲁特氏来说便是。她若说话不那么耿直,随着慈禧的心意行事,大概会是另一种结局,但若那样,她就不是阿鲁特氏了。
终究是人各有命,什么样的性格对应什么样的人生际遇。
那么,你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