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如同一匹无拘无束的骏马,恣意任性地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她如同一朵开放在草原上的狂野玫瑰,永远扬着骄傲的美丽脸庞。人人都说她如年轻时期的孝庄皇太后一样美,可却有着不一样的命运……
那么,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蒙古族女孩,如同珍珠一样被众人捧在手心。她有着令所有蒙古族女人都艳羡却无法企及的美貌,为何遭顺治的嫌弃,成了大清第一废后呢?
孟古青自降生,就注定与爱新觉罗紧密相连
清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支持。蒙古族博尔济吉特依然被视为高贵的姓氏。因此,对大清来说,得到这个黄金家族的支持尤为重要。
努尔哈赤最先开启满蒙联姻,清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是爱新觉罗男人的,后宫是博尔济吉特女人的。
此言不虚。皇太极中有五个博尔济吉特的嫔妃,最有名的有博尔济吉特·哲哲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即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海兰珠,更获得皇太极满腔柔情。
因此,博尔济吉特·孟古青自降生,就注定与爱新觉罗的男人紧密相连。更何况,孝庄太后是她的亲姑姑。
孟古青是草原上奔腾着的精灵,自小锦衣玉食,有戴不完的珠宝首饰,她美貌出众,性格自由无羁,她情感炽烈如火,耀眼傲人。
清军入关,为了满蒙之间的互惠关系依然需要巩固,大清皇后的位置,一定要由博尔济吉特的女人来坐。继两个姑姑之后,这个使命毫无争议地落到了孟古青的身上。
顺治七年,顺治帝十三岁,在摄政王多尔衮的主张下,与博尔济吉特·孟古青定亲。
从一个公主身份变成身份更为尊贵的皇后,人生华丽的大幕,似乎正在少女孟古青面前缓缓拉开。
一个天子,一个掌上明珠,积累而生的不是爱情,而是失望
顺治八年,孟古青由自己的父亲吴克善亲自护送至京城。这已经是吴克善第三次护送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子到大清皇帝的身边了。
二十六年前,吴克善先后护送两个妹妹:布木布泰和海兰珠到达盛京,这二人,都成了大清国的著名后妃。
这一次,吴克善护送的是自己的女儿。他的女儿将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后,这对博尔济吉特家族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就这样,在顺治帝的亲政大典刚刚结束,众大臣请求他和孟古青举行大婚典礼,这样是“喜上加喜”,是子民的福分,更是大清蓬勃稳固的吉兆。
面对众大臣的请求,顺治帝只是波澜不惊地说了十一个字:“此时未可遽议,所奏不允行。”
此时顺治才年仅十四岁,年纪虽小,却极为果决,在大婚之事上,顺治帝更加不肯听从众人的半分指点。于是,已经到达紫禁城的孟古青不得不暂住在姑姑孝庄皇太后处,直至举办大婚典礼。
孟古青被册立皇后的第二日,大婚礼正式举行。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而皇后孟古青是来自博尔济吉特的姣美明艳的郡主,婚礼十分隆重。
作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后,自豪感和骄傲之情油然而生,从此莫大之国土,我孟古青,是凤,是众臣民的皇后,是一国之母。
洞房里的顺治帝与孟古青,龙帝少年俊朗,凤后美貌如花,真是天造地设,珠联璧合。
初婚之时,顺治对这位表妹皇后尚且满意,称赞孟古青:“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
是的,孟古青与宫中其他女子大不相同。她漂亮,她灵动率真,聪明伶俐,这是草原给予她的独特的礼物。在初婚之时的顺治帝看来,这些都是孟古青的优点。
孟古青实在不需要恃宠而骄,尊贵郡主出身的她,姿态永远在众人之上,如今做了大清国的皇后,这姿态更是不肯降低半分。
只是时间越久,顺治帝越发觉得这位来自蒙古贵族的皇后并不是他理想中的伴侣。顺治帝似乎更喜欢温润端淑、善解人意的伴侣。
而在孟古青看来,顺治帝虽然贵为天子,却心思阴郁,情绪多变,与广袤草原之上的英俊健壮的男儿相去甚远。
一个是万人匍匐于脚下的天子,一个是众人的掌上明珠,甜蜜期过后,双方在诸事上的分歧愈来愈多,谁都不愿妥协。日复一日,彼此积累而生的不是爱情,而是失望。
为何这么说呢?
郡主出身的孟古青,自小吃穿用度皆为上品,有戴不尽的珠宝,有穿不尽的美衣。这对她来说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理所当然。
而顺治帝倡导俭朴,反对铺张浪费。眼前的皇后却是日日穿金戴银,顺治帝曾多次提醒孟古青:“皇后身为天下百姓之母,应当节俭谦节,以身作则,切忌奢侈浮夸。”
孟古青十分不解:地位高贵,身份尊贵,华服珠宝加身,本就无可厚非。身为郡主之时,所有珍奇之物随我享用,如今贵为大清皇后,怎么就成了错的?
孟古青的不理会与不顺从,让顺治帝更为不快。
顺治废后,孟古青成了大清第一废后
顺治帝理想的伴侣是风情,是顺从,普施雨露。但偏偏孟古青生性自由率直,个性不输顺治帝。后宫之中佳丽成群,纵使所有女人的姿色都在孟古青之下,她依然无法消除心中的醋意。她与顺治帝争执、哭泣,对顺治帝宠幸的妃嫔百般刁难。
孟古青的任性让顺治大为光火,面对皇后孟古青的猜忌与对自己私生活的干扰,顺治帝萌生了废后的念头。
这个念头犹如一颗种子,孟古青让顺治越看越嫌恶,越看越厌弃,顺治知道,只要孟古青犯一个错误,无论大小,都可以成为她被废黜的最佳理由。
终于,在一次用膳时,孟古青因为一件餐具不是由黄金制成的而大发雷霆。顺治皇抓住此事,决定废后。此时,距顺治帝与孟古青成婚,仅过去两年。
即便众大学士联名上疏,对皇帝进行劝阻。废后心意已决的顺治帝对此事毫不隐瞒,批复七个字:皇后无能,故当废。
顺治帝发出谕旨,废掉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顺治说孟古青是多尔衮在他年幼之时替他所聘,“未经选择”,其实多尔衮在顺治大婚前八个月就已经去世,那时顺治皇帝拒绝这门亲事,也是合理的。
究竟何错之有,以至于被废?顺治帝早已心如磐石,所有人都明白,废后已成定局。
于是,做了两年大清开国第一皇后的孟古青离开了坤宁宫,迁至侧宫,成了静妃。
在废后这件事上,孟古青不是没想过寻求姑姑孝庄皇太后的帮助。但知子莫若母。
顺治帝从小性情刚决,任性易怒,孝庄皇太后深知儿子的顽症,做事只愿顺从心意,若不能顺遂心意,则整日郁郁。
顺治帝的体质本来就弱,若为此事导致身体垮掉,实在得不偿失。一边是大清国的皇帝,一边是自己娘家的侄女,孰轻孰重,她心知肚明。表示:废后与否,自己不会参与。孝庄的未加阻拦,促进了顺治废后的成功。
顺治十年,即孟古青被废一个月后,众大臣以“中宫久虚”为由,建议顺治重新立后。
经过慎重挑选,第二位皇后依然是博尔济吉特氏,她是孟古青的侄女,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小顺治皇帝三岁,初聘时为妃。后来为孝惠章皇后。
这个选择,一方面是为了抚慰孝庄心灵上的创伤,另一方面是为了缓和因为废掉孟古青而引起的满蒙之间的矛盾。
这次选后虽取得了顺治的同意,但顺治对这皇后依然没有感情。顺治帝至情至性,对完美伴侣有着完整的描画,孝惠章皇后显然不是这个人。
三年后,顺治皇帝再次动了废后的念头,他想让自己最爱的董鄂妃做皇后。但孝惠章皇后生性安静忠厚,并不多事,从不与任何人争风吃醋,顺治皇帝找不到废她的理由。董鄂妃也多次表示自己并不想做皇后。于是,孝惠章皇后一直做到顺治帝死去。
只是自始至终,她从未得到过顺治帝的垂爱,形同寡居,膝下无儿无女。后来,她受到康熙帝的敬爱,在七十八岁高龄逝去。
孟古青呢?
她也有着不输董鄂妃的绝美容貌,她与孝庄的关系比孝惠章皇后更为亲近,但最终,她只能在冷宫中寂寂度日,而彼时,她是处于花季的妙龄少女。
不过孟古青被废后,便在大清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史书对她只字不提。顺治帝的妃嫔都葬在了清东陵的孝东陵内,但在详细记录妃嫔名号的《陵寝易知》中,孝东陵内,没有孟古青。
顺治帝是有名的痴情皇帝,他对董鄂妃的爱惊天动地。人有多深情,就有多绝情。不爱。只是因为不爱,除了“皇后无能”和“醋意太浓”“奢侈无度”,他再也不提孟古青。
关于孟古青的结局,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李朝实录》里记载,孟古青被降为静妃后回到了娘家——科尔沁。此时孟古青已经怀孕,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在孟古青的精心抚育下健康成长,在他十四岁时,清廷才知道这件事。后来这个男孩见到了康熙皇帝,但他拒绝去京城。
哪怕这只是后人关于孟古青的一个美好猜测,我也愿意相信这个结局。你呢?
写到最后
“孟古青”这个名字的含义,是草原上最美丽的玛瑙。是的,她只属于草原,也只能属于草原。她没有姑母海兰珠的温婉,没有姑母孝庄皇太后的明识,纵使得不到姑母孝庄皇太后的帮助,纵使不能如孝惠章皇后一样在自保中安度晚年,她也绝不会妥协。因为她,永远是孟古青的本真模样,拥有的,只有广袤的草原赋予她的开朗率真和真实无羁。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