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大奸臣,但却是崇祯自己造成的。晚明时期,地方武将失控。崇祯皇帝不敢惹武将,只好拿文官撒气,结果造成武将愈发跋扈,文官愈发畏首畏尾。文武交恶相互拆台。最终导致晚明局势彻底糜烂。这一切首要的负责人就是崇祯。在左良玉的身上无疑体现了这一点。
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宁南侯。军户出身,识字不多,在对女真作战中小有军功,后在镇压李自成作战中不断扩大自己势力和地盘,但对剿灭李自成好和张献忠却是不上心,只顾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对崇祯的旨意也是阳奉阴违。崇祯死后,被南明福王朱由崧晋封为侯爵,镇守武昌。两湖实际在其控制之下,出于个人野心,以清君侧的名义从武昌进军南京。万幸死于途中。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死,日后也是一个投降派。后其子左梦庚率所部降清。
很难想象,在自己明知已经染病的情况下,却还是不顾外有义军,清军即将南下的情况下,非是要入京进行所谓的清君侧,就是为了夺取最高权位的自私行为。在南明几个大军阀中,他是实力最大的一个,也是最无能的一个,也是最早被消灭的一个。除了说明崇祯用人无方,南明无人之外,实在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网上评价左良玉是:“勇于虐民,怯于大战,拥兵自立,养寇自重,目无朝庭,心无百姓,杀良冒功,遗臭万年“。简直太精彩了,早死一年而入明史是左良玉最大的幸运,而对左良玉内心而言,他大概也想和儿子一样入贰臣传。
由于左良玉生年不祥,也可以看出身不高,实际上就是一个兵痞出身,凭着一身蛮力逐步升迁。实际上却是为将不知勇,用兵不知之谋。治军不知严。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拥军四十万兵马,不能匡军辅国,救民于水火,就希望扩大自己势力,看最后谁的实力大,好投靠过去做一笔好买卖。最后等不及了,希望控制南明朝廷,然后在再和满清谈判。可惜半道嗝屁了,也不知道是他的幸运还是报应。可以说,自左良玉当了总兵以后名声就不好,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只能拼命扩军自保,虽然号称四十万,实际上真正能打的也不过五万多人。
熊文灿、杨嗣昌几次都想杀他,不过是没找到时机而已。左良玉自以为是,先后害死了杨嗣昌、丁启睿、汪乔年,但左良玉也知道,只要手中有兵,崇祯和朝廷奈何不得他,这就叫做劣币驱逐良币。王朝末世多是如此。这也是崇祯本人无能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失控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明史大家评价左良玉:“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左良玉早已成为一个拥兵割据的军阀,勇于虐民,怯于大战。他的统兵东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作战,假借伪太子“密诏”赴南京“救驾”显然是一派谎言,离开武昌时就大肆屠戮,对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抚、总督等方面大员任意拘留,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左良玉就是一个军阀,一个无能且贪的兵痞。但晚明的武将大都如此了,我们也不能指责左良玉一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