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举兵攻伐夏朝,双方在鸣条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导致夏朝的灭亡。史书记载,夏桀没有修德,而商汤则修德,因此两国爆发了鸣条之战,最后夏桀在逃亡过程中死于流放。然而,史书并未详细描述商汤攻伐夏朝的过程,仅提及他从东部进攻,夏朝一夜之间灭亡。那么,商汤到底是如何消灭夏朝的呢?
根据过去百年的考古发现,我们逐渐揭开了这一谜团。尤其是出土的战国竹简,揭示了商汤在灭夏过程中使用了巧妙的“诡计”,通过出其不意的方式绕过夏朝的防线,最终成功攻占了夏朝的都城——斟鄩,随后才爆发了鸣条之战。先秦史书还记载,商汤在灭夏之前,先摧毁了夏朝的核心盟国,如豕韦、顾国、昆吾等铁杆附属国。与周朝灭商的策略相似,商汤首先削弱夏朝的外围势力,逐步蚕食其地盘,最终才发动了对夏族的全面进攻。
现代考古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些记载的准确性。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商汤是从商丘出兵攻夏的,但商丘到洛阳二里头之间的距离超过300公里,这样的距离似乎有些过远。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商族的势力早已扩展到了郑州一带,且距离二里头不到100公里,已接近夏朝的核心地带。商汤敢在这么接近二里头的地方建立城池,显然表明他已经在东南部和东北部彻底消除了夏朝的影响力,否则他就可能面临二里头与周边区域的夹击。
根据史书记载,豕韦、顾国、昆吾等夏朝的坚强盟友就位于郑州周围,二里岗遗址的出现表明商汤已经击败了这些国家,使得夏朝的外围势力无法为二里头提供支援,商朝的进攻逐渐逼近了夏都。在《清华简》中的《尹至》记载中,伊尹曾经对夏朝的情况进行侦查,得知夏朝内部民心涣散,之后商汤召开盟会进行祭祀,并开始针对不归附的国家发动军事进攻。伊尹为商汤出谋划策,确保了战略上的无误。
从二里头到郑州二里岗的距离并不远,约十天的行程,而从二里头到商丘大约需要十天步行,这表明商汤的军事力量早已在商丘或者东北部集结,通过打击夏朝的盟国,最终驻扎在二里岗,准备迎接最终的决战。
学者钱耀鹏总结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的分布规律,发现大多数聚落呈扇形分布,扇心通常位于地势险要的地方。二里头的防御体系也遵循了这一原则。为了应对来自东夷和商族的侵袭,夏朝在二里头东侧建立了多个军事据点,形成了防御圈。然而,商汤选择绕过东部防线,从西部进攻,打破了夏朝的防御。
《尚书·汤誓序》中的一段记载也暗示了商汤的战略部署:“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其中的“陑”应该指的是山脉地带,这一地区有助于商汤避开夏朝的东部防线,成功实施突袭,直捣夏朝的心脏地带——二里头。商汤的军事策略出乎意料,让夏朝措手不及。虽然夏朝在洛阳伊川县附近还拥有防线,但由于有莘国的叛变,商汤得以顺利进攻。
商汤的军队最终从郑州出发,绕过东部防线,直接进攻夏都斟鄩。结果如何呢?上博简《容成氏》中记载,商汤突然出现在夏都城下,攻破了北门,夏桀逃到历山。商汤随后紧追不舍,直至将夏桀击败。最终,夏桀逃至南巢,继续被追击,直到逃入苍梧之野。在这一过程中,夏桀由于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主力部队,最终败给了商汤。鸣条之战的失败标志着夏朝的终结,最终商汤建立了新的政权。
这段历史揭示了商汤通过巧妙的军事战略,利用了夏朝防线的漏洞,成功消除了夏朝的统治,使得商朝成为新的霸主。在此过程中,商汤的机智与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