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杜甫《垂老别》笔下乱世中的悲歌
创始人
2025-06-27 03:05:10
0

在历史的洪流中,战争总是伴随着无尽的哀歌与离别。唐代诗人杜甫的《垂老别》便是一首深刻反映战乱时期人民苦难与牺牲的佳作。这首诗通过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的视角,展现了他在家国之间抉择的艰难与痛苦,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作原文

《垂老别》

唐·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赏析

《垂老别》开篇即点明了战乱的时代背景:“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诗人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即使是垂暮之年的老者也无法幸免。接下来,“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两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老者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无奈与决绝。他深知自己的子孙已经为国捐躯,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也必须挺身而出,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两句描绘了老者毅然决然地投下手中的拐杖,走出家门,与同行者一同踏上征途。这里的“辛酸”不仅指同行者之间的离别之苦,更包含了老者对家园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忧虑。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描绘老者与老妻的离别场景,进一步渲染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悲惨遭遇。老妻在路边哭泣,衣衫单薄,年迈的她在寒冷的冬天里显得更加无助和凄凉。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两句诗表达了老者对死亡的预感和对家人的深深眷恋。他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但仍然强忍着悲痛,安慰家人不要过分悲伤,要保重身体。这种悲壮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两句诗通过对比土门的坚固和杏园的难渡,暗示了战争的艰难和危险。而“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坦然和豁达。他认为即使战死沙场,也比在邺城下遭受屈辱要好得多。这种悲壮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回忆往昔的和平岁月,进一步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他回忆起年轻时在和平岁月中的美好时光,不禁长叹不已。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两句则揭示了战争给整个世界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最后,“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渴望找到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他只能面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种无奈和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写作背景

《垂老别》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长达八年的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具有深厚人道主义情怀的诗人,通过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他在诗中通过描绘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悲惨遭遇和无奈选择。

后代评价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道:“此诗悲怆流离,令人不忍卒读。”他认为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除了沈德潜的高度评价外,后世许多学者和诗评家也对《垂老别》赞不绝口。他们认为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更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史”的卓越才华。诗中通过对老者这一特殊人物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牺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民本”思想。他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疾苦,用诗歌为人民的苦难发声。在《垂老别》中,他通过老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练习题

选择题

《垂老别》中“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两句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A. 老者在家门口挥别亲人,同行者感到悲伤

B. 老者拄着拐杖艰难行走,同行者帮忙搀扶

C. 老者扔掉拐杖毅然决然地出门,同行者心中充满辛酸

D. 老者投下拐杖向敌人冲去,同行者感到震惊

答案:C

涉及知识点:诗句理解。这两句诗描绘了老者毅然决然地扔掉拐杖,走出家门,与同行者一同踏上征途。同行者心中充满辛酸,既为老者的英勇感到敬佩,也为他的离去感到悲伤。

解析步骤:首先,需要理解诗句中的“投杖”表示扔掉拐杖,“出门去”表示走出家门,“同行为辛酸”表示同行者心中充满辛酸。然后,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可以判断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老者扔掉拐杖毅然决然地出门,同行者心中充满辛酸的场景。因此,选项C“老者扔掉拐杖毅然决然地出门,同行者心中充满辛酸”最符合题意。

解析题

请分析《垂老别》中“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两句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

《垂老别》中“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两句诗在表达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老妻在路边哭泣的场景,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老妻因为老者的离去而悲痛欲绝,她的哭泣不仅是对老者的不舍和担忧,更是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苦的控诉。其次,通过“岁暮衣裳单”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老妻的凄凉和无助。在寒冷的冬天里,老妻衣衫单薄,无法抵御严寒,这更加深了她的悲惨遭遇。这种情感上的渲染和烘托,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牺牲。

涉及知识点:诗句情感分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老妻在路边哭泣的场景和“岁暮衣裳单”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人民苦难和牺牲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解析步骤:首先,需要理解诗句中的“老妻卧路啼”表示老者在离开时,老妻在路边哭泣的场景,“岁暮衣裳单”则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老妻的凄凉和无助。然后,分析这两句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通过老妻的哭泣和凄凉形象,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的控诉和同情。同时,“岁暮衣裳单”这一细节描写也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乱时期人民的悲惨遭遇。

《垂老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它通过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的视角,展现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牺牲。诗中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杜甫作为“诗史”的卓越才华,更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希望这首诗能够永远传颂下去,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原创 兄... 在这个规则和理智交融的世界里,偶尔会闪现出一些光辉的瞬间,以至于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那种清新和活力。8...
原创 新... 我党内线显身手破重围 1942年深秋,在苏中区一处秘密据点,新四军高级干部会议刚刚落下帷幕。就在各路...
原创 大... 很多人的印象里,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形象自然要十分高大,起码也是一个像李...
原创 日... 日本在二战中扮演了一个极具侵略性的角色,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仓皇地投降。很多人把日本的投降归结于美国在...
原创 七... 1962年1月中旬开始,进行了一场长达27天,参与人数达7000人之多的超大型会议。在这场重要的会议...
原创 许... 标题:许褚几百刀都砍不断马超的枪杆,十分生气,抢过来用手掰断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渭水之畔,两道...
原创 日... 这是日本最神秘的一支部队了,而且他还是皇家的特种兵,他们还有专门的标志,这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骷髅兵...
原创 朱...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但成器的却很少。晚年,他越来越担心,到底该由谁来继承皇位? 马皇后的儿子,长...
原创 我... 自从泰山封禅无疾而终齐桓公仿佛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平时也不专心朝政了也不召开诸侯大会了,这位霸主把政事...
原创 清...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一定社会群体的出现,反映出社会的变革。 如果积极的思想能够解决社会矛盾,那么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