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受到武则天的赏识,高力士在入宫之后的势力逐渐强大。到了唐玄宗时期,因为帮助唐玄宗摆平了韦皇后之乱,之后得以封官加爵,其地位达到顶峰。就这样,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开始发展。
经过肃宗、代宗和德宗时期的发展,宦官的权力范围更大,并且直接干涉朝政。
宦官专权,甚至常常在街市抢掠,加上安史之乱后藩镇之乱,各种矛盾使得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永贞年间,顺宗决心改革,于是一场便有了一场以打击官宦势力,革除积弊为目的的改革——“永贞革新”。
从上述背景来看,这是一场利民改革运动,但是有人却说大诗人韩愈以及相关的正史对革新表现出了否定的态度。这其中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呢?
韩愈
永贞革新前后韩愈的表现
永贞革新中,“二王八司马”是新政推行的核心官僚士大夫,为首的“二王”则是王叔文和王伾。
而王叔文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则包括刘禹锡和柳宗元,但是作为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好友,韩愈却并没有加入这个集团。
虽然他们的友情保持了终生,但是中间却有很多波折,这些波折,就包括韩愈对王叔文和“永贞革新”的不同立场。曾经,韩愈和柳宗元以及刘禹锡都是监察御史,但是这三个人在“永贞革新”前后的仕途实际上都非常坎坷。
比如韩愈,在“永贞革新”之前,已经遭到贬谪,所以当“永贞革新”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的时候,他正在遥远的连州。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王叔文原本是德宗时期服侍太子的棋待诏,刘禹锡最先接触到王叔文,王叔文也很欣赏他,两人交好之后,刘禹锡便把柳宗元也引见给了王叔文。
王叔文
等到韩愈考取进士,去京城担任监察御使的时候,刘禹锡、柳宗元二人和王叔文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了。
这个时候,因为德宗皇帝体衰多病,加上宦官的势力不断扩张,控制了左右神策军,也就是整个京城和皇宫,太子一伙此时的行事非常小心。
贞元十九年,韩愈被贬,《新唐书》中记载的理由是韩愈上书论宫市的问题,所谓的宫市就是宦官打着为皇宫置办物品的旗号,在街市上大肆抢掠。
但是韩愈自己却并不认为是因为上书的原因,在他的诗中,他把自己遭到贬谪的理由归结为刘禹锡和柳宗元泄漏了自己的言语,导致他在党派斗争中为冤仇所害,即“疑刘、漏洩,当是与宗元、禹锡言王叔文之奸,而二子漏其语于叔文……”。
由此可见,在“永贞革新”开始之前,韩愈已经对王叔文的集团没有什么好印象。
《新唐书》
“永贞革新”开始之后,韩愈因为远在阳山,并不知道“永贞革新”具体革新了什么,甚至对革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不知道。
等他接到回京的圣旨,永贞革新已经失败。
因为失败了,所以官方的很多记载等都是谴责“二王”集团的,其中当然也包括王叔文的心腹——刘禹锡和柳宗元。
因为韩愈没有真正经历永贞革新,加上整个史籍对永贞革新的都是批判的,所以原本就对王叔文集团有成见的韩愈自然也会对王叔文等人痛加贬斥。
在韩愈的诗歌中,更是不乏对王叔文革新集团的评价。比如《永贞行》一地开头,就十分直白:“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意思就是在指责小人“二王”趁着为顺宗守丧的时候,窃取国家权力。
韩愈
后面的内容,则是指责王叔文集团还要夺取禁卫军的兵权为私党所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卫军的兵权实际上是王叔文集团革新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唐朝朝局发展的关键一步。
因为宦官掌握唐朝皇帝兵权已久,并且凭借兵权不断扩张宦官势力,从司法到经济,还干涉朝政,到了中唐,宦官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成为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夺取宦官的兵权、恢复皇帝的权威势在必行。
可惜的是,因为韩愈被贬谪,缺乏对革新过程实质性了解,于是便有了对这些革新派毫不留情地指责。
韩愈
《顺宗实录》的史料价值,为什么说正史丑化了永贞革新?
作为唐代唯一没有丢失作者姓名的实录,《顺宗实录》因为记录了顺宗时期的第一手记录,非常的珍贵。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记录了顺宗时期非常重要的朝局斗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这本实录,便是由一代文豪韩愈主导编写的,也是后来很多史籍编撰的参考依据。这本实录是最早的记录永贞革新的资料,后世对永贞革新的褒贬也都来自于此。但很多人评价这本史书是在刻意丑化永贞革新,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韩愈是一个具有史识的良史,具有“才、学、识”三大特长,在《顺宗实录》这本书中,对整个革新运动的评价已经算是比较中肯的了。
韩愈
这本实录肯定了革新运动中的相关利民措施,比如革新集团不畏藩镇,不畏有权有势的宦官,贬黜墨吏,消灭宫市,还将德宗时期被贬的贤德官员进行召回。
但是对于王叔文的为人,韩愈则批评他结党营私,蛮狠专权,比如王叔文自己担任度支盐铁副使,而正史宰相又不亲事,一切最终都由王叔文掌管。
因为人们存在十不当一的思想,不少人就认定韩愈对王叔文的革新运动持否定态度,甚至是在刻意丑化。这种看法是不全面,也是不够客观的。
简言之就是,正史肯定了革新集团的政绩,但对于革新集团成员——王叔文的为人,持否定态度。
王叔文
总结
总之,因为韩愈原本就对王叔文集团存在偏见,加上王叔文等人在永贞年间一些不好的表现,所以在永贞革新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手法指责王叔文等人。
在编撰《顺宗实录》的时候,对革新政绩的肯定,还是能看出韩愈的史德的。
在这一段历史中,无论是永贞革新,还是参与到其中的人,都丰富了这段历史。如论语所言: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参考资料
[1]杨健敏.永贞革新前后韩愈的表现及其原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05):101-105.DOI:10.19496/j.cnki.ssxb.2015.05.028.
[2]丁俊屏.永贞革新并不反对藩镇割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05):79-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