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振铎求购奇书,老板为何突然变卦?二十年后真相才浮出水面
创始人
2025-06-09 19:32:24
0

1937年上海沦陷后,知名学者、作家兼翻译家郑振铎却甘冒危险,坚持留在“孤岛”不去内地,因为他觉得有许多神圣的工作需要他去做。有的工作他认为只有自己去做才最合适,例如抢救劫难中的图书,尤其是珍本古书。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奋力抢救一部“奇书”——《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的经过。

中国古代戏曲书一直郑振铎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他尤其关注元代的杂剧。因为元剧是我国戏曲史上最光辉的一幕,然而留存下来的作品却不多。

清代常熟著名藏书家钱遵王的《也是园书目》,曾记载了大量元明杂剧之目,郑振铎希望并相信这些剧本将有重新发现的一天。

1938年5月的一天晚上,郑振铎惊喜地获知在来青阁(旧书店)老板那里,有发现32册元明杂剧的线索,据说这正是钱氏“也是园”旧藏之物。而他早就从有关书上得知,那批书应有64册。

要知道,《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不是一部普通的戏曲集。64册书中包含了242种杂剧,其中有半数是湮没了几百年的孤本;而这100多种新发现的戏本中,元人所作就有29种。可以说,这是一本旷世奇书!

这可是天大的一个消息!郑振铎立即托人转口信:自己一定要买下,万不能让别人弄去,更绝对不能卖给外国人!

然而,郑振铎他手里根本没有这么一大笔钱。

当天夜里,他便给北京图书馆和教育部的友人分别写信,告诉这一惊人消息,请他们考虑以公款购下,收归国有。

郑振铎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他即赶到来青阁,杨老板证实了此事,并说有32册书在书贾唐某处,大概索价1000元;另外,确实还有32册,则在古董商人孙某处,孙开价较高,大概要2000,共计要3000元。

“3000就3000!”郑振铎一口答应下来,并与杨老板说定:明天先拿1000元来,将唐某的半部买下;然后再设法买孙某的半部。

离开书店后,郑振铎马上就回到暨大去筹款。

当时,他为了抢救书籍,已经向同事借过钱,实在不好意思再开口。但大家为他爱国、爱书的精神所感动,又纷纷解囊。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郑振铎带着借来的1000元,按时到来青阁交钱。

杨老板把钱收下,说自己随后去找唐某,让郑振铎第二天再来取唐某的那半部书。

郑振铎回寓所后,又立即给北京图书馆寄了一封快信,问他们能否收购。

不知怎地,郑振铎老觉得卖主可能变卦,一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赶去书店,他最担心的事真的发生了——书店老板果然变卦了。杨老板说迟了一步,唐某的半部已被孙某买去。又说,如今书已成全璧,孙某奇货可居,不愿出让。杨老板还将1000元钱还给了他。

郑振铎气得浑身发抖。向往了10年的东西,眼看就要到手,却又失去了。这种痛苦和失望,远远超过青年人的失恋。他丢魂落魄般地回到学校,把那借款还给同事们。

过了几天,郑振铎又收到北京图书馆的回信,说是3000元书价可以接受。他只得苦笑着把信锁进抽屉。

郑振铎想得最多的是,在这国家大难的年头,如此绝无仅有的国宝,落在唯利是图的商人手里,会有怎样的后果?不行!一定得设法买下来!

直觉告诉他,对方是在待价而沽;而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保护国宝!

郑振铎又请杨老板去问,说钱的事可以商量。杨老板笑嘻嘻地答应了。

过了几天,来了回音。要多少?说是非万元不卖!真是“狮子大开口”!

但郑振铎在气愤之余却认为,只要对方提出了价钱,此事便又有回旋余地了。在他心中,这套人间孤本又岂是区区金钱可以估算的?于是,他又向北京图书馆和教育部的友人各发了一份电报。

第二天,北京图书馆即回电,说无法支付这笔巨款。郑振铎的心也冷了一半。

不料,第三天,教育部的友人回电,却说他们想买,部长陈立夫让郑振铎再去议价。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郑振铎一下子又兴奋了起来。

这时,郑振铎接到教育部的电报后,即通过杨老板与对方交涉,费尽口舌,经过3天讨价还价,最后以9000元成交。

以上这段史实,郑振铎事后曾多次提及。然而实际上在抢救此件国宝的过程中,还隐藏着比以上所写的更为曲折复杂的情节,甚至连郑振铎本人也蒙在鼓里。

那是在这件事发生的二十年后,一位姓潘的苏州学者出了一本书,其中披露了一些重要的情节,此事的真相才浮出水面。

原来,唐某的那半部书,早在郑振铎知道此事的一年多以前,就已卖给了一位潘某(即上述潘姓学者的哥哥)。潘某是此书半部得主,又认识郑,但在整个售书过程中始终未露面,郑振铎毫无所知。

而杨老板也不仅仅是得知此书消息者,实际早就与孙某2人共为另半部书的得主,但在郑面前只装作是中间联系人,郑振铎也毫不觉察。

潘某在此之前曾向孙、杨议购另半部,讨价还价已有年余,只是谈不成生意,此事郑振铎也全不知道。而潘的半部仅以200元得来;杨、孙2人大概也不过花了这么点钱。

然而,这伙人第一次向郑振铎开价,就已是七、八倍的价钱,最后竟敲了20多倍!

据此,简直可以写一篇“推理小说”了:

首先,杨、孙肯定是一伙的,他们先把售书目标对准已有半部书的潘某,谁知讨价还价一年多,还未出手。于是,消息外漏(也可能是有意放风),郑振铎便闻讯而至。

接下来,杨某说半部书在唐处而不说在潘处,那一定是因为郑振铎认识潘,怕他直接去找潘。

杨先拿了郑的一千元钱,看来必是前一年间杨、孙向潘所开价钱以上之数;因为既然比这低的钱潘都不肯出,那么反过来给潘这个数目,想必能出让吧。而杨为自己的半部则留了2000之数。这样的算盘不可谓不精。

然而他们一商议,又深知郑振铎是有名的“书痴”,其爱国爱书之痴情完全可以利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他们贪心更炽,决心大捞一把,于是诡称向唐某商量未成(其实唐卖给潘已有一年多了),孙已捷足先得,居奇不售。

他们故意不开价钱,欲擒故纵,观察郑振铎的态度,掌握“火候”,以便最后开价。

果然,郑振铎寝食不安,焦急万分,于是他们乘机狠抬价钱。但他们又毕竟心虚,怕被识破后有碍于今后与郑振铎的继续交往,又怕其他书商眼红,便将一切推到一个古董商的头上。

这个计划确实十分“周密”,加上郑振铎只顾为国家抢救文献而不顾其他,竟使他一直蒙在鼓里。

不过,郑振铎奋力抢救此书,确实是非常紧急和必要的。后来有资料表明,当时确实有其他人盯上了这部书。

在北平的已沦落为卖国贼的董康,就多次托人想要此书,后来听说被郑振铎买下,气得怏怏不乐。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科技尚未迈入高度发达阶段的古代,人们勇敢地踏上海洋,开辟新的航线...
2025-09-18 13:04:03
档案保存环境与设备管理:守...
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信息的载体,其保存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完整...
2025-09-18 13:03:28
原创 ...
一张老照片,一个人旧人物,一段老故事。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
2025-09-18 13:03:17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为何遭受惨...
对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再受挫的原因,以往国内外史学界过于强调德军如何...
2025-09-18 13:03:16
原创 ...
很多人不理解,义和团成员看似“愚昧、落后”,为何能迫使西方列强放弃...
2025-09-18 13:03:14
原创 ...
1927年:毛泽东的革命启示 1927年,毛泽东已经34岁。这一年...
2025-09-18 13:03:08
原创 ...
大家好,我是新疆红泉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新疆地区的红钱,特别是...
2025-09-18 13:02:57
原创 ...
在建国前,国共激烈对抗的岁月里,国民党顽固派因视野狭窄、未能准确识...
2025-09-18 13:02:42
泰国每年接待大量中国游客,...
当下,旅游已成为大众生活中愈发热门的休闲方式,喜欢踏上旅途、领略别...
2025-09-18 13:02:41

热门资讯

原创 万... 本期故事聚焦于壬辰倭乱期间,日本第六军团即小早川隆景所率军队的入侵,目标直指朝鲜全罗道。首先,我们来...
霸王别姬:个人英雄主义的千年悲... 乌江畔的寒风吹动项羽染血的战袍,他望着江东方向,将剑锋架上脖颈。就在片刻前,乌江亭长的小舟已候在岸边...
原创 有...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然而,世界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回家的民族,其中...
原创 清... 纵观清代满汉官缺设置与调整的变化,可以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官缺数量与民族属性的简单变化。更深层次的表现是...
原创 清... 八旗的起源与发展 提到清朝,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词汇便是“八旗”,无论是“八旗子弟”,还是“八旗...
原创 孝... 孝庄太后,这位清朝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之一,总是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她不仅因与皇太极及多尔衮之间...
原创 毛...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某一天,时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政治处主任的莫文骅将军,怀着一...
原创 清... 1673年,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如同雷霆一击,撼动了清朝的统治。三藩占据了中国广袤的南方疆域,各地纷...
原创 宋... 好的,我帮你把这段文章重新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一些: --- 财政...
原创 同... 穹顶上,天空的颜色纯净无比,仿佛是远古时代的浩瀚星空,缥缈的青烟在其中缓缓升腾,和那如水的月光交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