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推行建元革新失败,而感到有些气馁的时候,韩安国给他提了两个建议,第一个是道家示弱求存之术,第二个就是“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一个是为了活下去,一个是为了反击。如果你一味的示弱退让,对于君子有效,而对于那些做事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只会让他们更加变本加厉而已,况且示弱求存,只能缓解一时之忧,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任何问题,只是为你获得了缓冲的时间。你一定要有反击的能力,但在正式反击前,一定要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做到闷头干事情,麻痹对手也是一种高级策略。
说起来人活着挺难的,小的时候有学业压力,工作了以后有升职的压力,被边缘化了还有生存的压力,总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压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你躲不开,只好面对他。笔者目前正处在被边缘化的阶段,这种感觉很不好,你有力使不出,有话说不出,干什么事情都得留三分,生怕挡了人家年轻人的路,但是很多时候,就算你谨小慎微,人家还是会咄咄逼人,可能他们都没听说过韩安国“死灰复燃”的故事,不知道话不可以说绝,事情也不可以做绝,潜藏在这种说法背后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在以前,也许我会和年轻人说说死灰复燃的故事,但现在就算你说了,人家也听不进去,他们不喜欢听人说教,只喜欢追求眼前的利益,别提什么大道理,人家不吃这套。
实际上对韩安国也是一样,当他被狱卒田贾羞辱的时候,他问田贾,“你就不怕我会死灰复燃吗?”田贾趾高气昂的说:“就你这老小子,还想死灰复燃?实话告诉你,你得罪了羊胜和公孙诡大人,人家可是梁王眼前的红人,实话告诉你吧,就是他们让我弄死你的!”面对小人的咄咄逼人,韩安国只能选择隐忍不言,因为不做无谓之争,让自己能够先活下去,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就算田贾把韩安国的饭菜丢到了地上,韩安国也没有嫌弃,有口饭吃不被饿死就行了。
他和周亚夫不同,没有做无谓之争,周亚夫被汉景帝下狱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选择了绝食而死,殊不知这正是汉景帝刘启所希望的,因为如果周亚夫不选择绝食,他还真没什么理由,可以处死这位居功至伟的“跋扈将军”!周亚夫就是太喜欢和自己较劲,因为他太看重自己的名声,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太看重安汉兴刘之臣的评价了。韩安国可没这个包袱,因为他不是什么名臣之后,也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太看重这些的人,就是在为难自己而已。说起来,韩安国的污点还不少,后来梁王刘武去世,韩安国去京城谋个差事,靠的是田蚡的帮助,他还给了田蚡不少金银财宝,你说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靠韩安国那点薪水估计不行,只能是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在替刘武办事时谋了点个人利益。
人在身处弱势时,只能示弱求存,如果太刚直,就会伤害到自己。羊胜和公孙诡是当前的红人,在梁王刘武眼里,自己则是个吃里扒外的小人,这个处境下,自己说什么都没用。而且越解释越黑,人家吃定你了,你就服个软,别太在乎面子,能活下去就行了。所以在年轻人以光速前进的时候,我只是作为看客,除了和大家一样去鼓鼓掌之外,还要说几句言不由衷的话,去恭维一下领导的慧眼识人,还有年轻人的后生可畏!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尤其是在风头正劲的时候,羊胜和公孙诡,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教唆梁王刘武去刺杀朝廷大臣,这种做法在韩安国看来简直是伸着脖子让汉景帝动手!人家正愁着没理由收拾你这个藩王,你自己还主动去送人头,这不是天赐良机吗?
中尉郅都杀上门来,梁王刘武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羊胜和公孙诡在王府躲了起来,不敢出来。刘武面对郅都的咄咄逼人,只能是强打精神,拒不交人,还信誓旦旦的说:“这两个人早就跑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本王也正在找他们呢?如果中尉大人抓到他们,麻烦到时候也通知我一生!”郅都冷笑道:“有人看到这两个人进了王府,就再也没有出来,您最好不要让他们出门,否则本中尉立刻就会把他们拿下!”说完这些话,苍鹰郅都转身而去,只留下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梁王刘武。
这个时候,梁王刘武想到了韩安国,这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在这个关键时刻,可能现在还能派上用场。总比羊胜和公孙诡两个人强,听说中尉郅都来了,他们吓得只能连连祈求自己的庇护,可又有谁能来庇护我梁王刘武呢?当韩安国被放出来的时候,他没有立刻献策,而是为了梁王刘武几个问题,你直接献策,不如启发下来的效果好,只有让梁王刘武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你所说的对策,才会变得更加有价值。“大王,您认为您和临江王相比如何呢?”“临江王刘荣是陛下的儿子,我当然不能和他相比了!”“那您看陛下对这个儿子怎么样?”梁王刘武没说话,因为此刻的他脊梁已经冒出了冷汗,哥哥汉景帝的刻薄寡恩,令他也不寒而栗,刘荣的死就是明证,对于汉景帝刘启而言,为了天下社稷,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您想过陛下为什么没动手了吗?”韩安国问了个关键问题,“你是说太后?”韩安国说:“对呀!但如今太后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一旦太后不在,大王您又将如何自处呢?”刘武跑过来,紧紧拉住韩安国的手,“别卖关子了,快说说,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到了这时候,一直守拙的韩安国才露出的獠牙,他的第一个对策,就是杀了羊胜和公孙诡这两个罪人,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一重罪;排挤韩安国,不留余地,想置韩安国于死地,这是二重罪;刺杀大臣,把矛盾激化,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是三重罪;事情败落,他们躲起来无所作为,让刘武处于绝境,这是四重罪。有这四重罪的人,难道不该杀吗?这两个人不是您的高参,简直就是陛下的间谍,两个催命的小鬼!
刘武去世后,韩安国进京,第一次见到汉武帝时,汉武帝很看不上他,认为他是田蚡的爪牙!韩安国说:“陛下,您如今的困境不在于远方,而在于放下,您受制于脚下的路,让您无法施展!”汉武帝没说话,他想听的是对策,而不是问题,因为问题他很清楚,受制于窦太后,自己成了傀儡,就是最大的问题。韩安国说:“道家示弱求存之术可以让您躲过眼前的危机,而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后发,可以让您获得最后的胜利!”“有点意思,快说说看,究竟什么是以不争而争之,什么又是守拙而后发呢?”
韩安国进一步解释说:“陛下,如今权力在太后,您不要去争力,而要去改善关系,关键就在于您和陈皇后,以及长公主之间的关系,这点做到了,就可以缓和如今的困境,拜托眼前的危机!”汉武帝点了点头,“你继续说下去。”韩安国接着说:“陛下,很多事情,不是一定都要去争,不争,也是一种智慧,您不去争眼前之利,而去争未来之势,才是放下的关键!一定要沉住气,您乃旭日东升终将光耀大地,而太后不过是夕阳之余晖,只要假以时日,培养自己的势力,积蓄自己的力量,那么攻守之势就会逆转……”
面对逆境,示弱是为了获得缓冲,摆脱眼前的危机。以不争而争之,则是要暗暗发力,积蓄自己的势,而不去纠结眼前短期的利。至于守拙,是为了迷惑对手,获得后发制人、一击必中的机会!说点喜闻乐见的话:高手,在动刀子之前,就没有一个动作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