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来积累下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最珍贵的财富,其中还有不少堪透生活真理的俗语。
例如说:“富不住大屋,子孙齐享福”。
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但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透露出了生活的智慧。那么,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它到底是想告诉大家什么道理呢?
01 守成
首句“富不住大屋。”简单理解也就是:发达以后不要去住大房子。
单看有点无理,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足以后,能换个宽敞点的生活环境,不必挤在小屋中。
可为何老祖宗要告诫大家即使发达了也不能住大房子呢?
抱着这个疑问,再看第二句“子孙齐享福”,住多大的房子咋还跟子孙的福气牵扯上了呢?
其实,综合来看还是不难理解的。
在古代,富人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王公贵族,另一种则是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去的穷人。
读书人十年寒窗等待一朝金榜题名,经商者走遍大江南北,但这是一小部分人,而大部分人在封建社会背景下,需要忍受一生贫困。
不难想象,那些发达的小部分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能跨越阶级收获成功。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若想守住这份财富,也要付出与拼搏时一样的努力,千万不能忘记曾经奋斗的初衷,一发达就想着挥霍是万万不可取的行为。
隋文帝杨坚便是例子,未成大业前,杨坚与妻子孤独氏极力倡导借鉴,可成了皇帝后,却一改从前,滥用民力打造豪华行宫。
杨坚52岁的时候,皇帝的位置坐了多年,多少沾染上点帝王的骄奢。
前有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他也要盖避暑离宫,于是找来杨素监督施工,两年后修建完成。
可是,因施工任务过重,为加快工程进度,并时刻面临甲方(杨坚)的各种无理要求,数以万计的劳役在红砖绿瓦下丧命。
竣工完成后,杨坚乘着御撵前去视察,看着行宫内富丽堂皇的装饰,却又违心地斥责杨素。
杨素作为臣子,行宫各处修建方案实现早已经过上司杨坚审批,现在摆出一副痛心的样子,未免有些虚伪了。
明明是开皇之君,早年功绩至今被人歌颂,可惜大业建成后,却变得好大喜功,开始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民间已开始出现起义的声音,杨坚着实没能为子孙守住福气呀!
02 拼搏
当然,老祖宗虽然告诫后人不要住进大房子,但也没有真得要让大家继续住在茅草屋内。
它的用意还是劝解大家不要发达就忘本,只有树立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才能使家族福泽绵长。
试问,如果连长辈都做不到“富不住大屋”,又怎么守住家业,子孙齐享福呢?
所以说,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能富得过三代。
不得不说,在这点上,拳王邹市明一家做得还是很到位的。
虽然邹市明身价不菲,但仍教育孩子要珍惜每一粒米,让孩子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他们为追求美好生活,从而艰苦奋斗的意识。
或许有的父母会想着,自己挣来的每一分钱都是给孩子的,于是毫无底线地满足孩子要求,孩子便无法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这对子孙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只有教会他们成长,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儿女向来以艰苦奋斗著称于世。
千年前,尧舜禹用双手开创文明,以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艰苦奋斗也成了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民族精神。
没有几人生来富贵,普通人必须经过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从人力耕田到农业自动化,不都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
相较于老一辈,他们留给我们的生活已经非常幸福了,但大家若是不再努力,全都只顾享受发展带来的暂时优越,那么这份幸福又能持续多久呢?
03 穷不行远路,有志自有福
其实,“富不住大屋,子孙齐享福”还有下一句,那就是“穷不行远路,有志自有福”。
在封建社会环境下,人们出行不便,大多数人一辈子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
但无论什么时代,从不缺少想要走出家门,寻找新出路的人。
不过与现在不同的是,古时出远门可不是一张车票的事,平时一家人为了填饱肚子,已经竭尽全力了,想要凑够远行的费用实在太难了。
不少读书人进京赶考,还要一路乞讨。
若是遇上动荡,还要时刻提防山匪等,远走他乡之人很有可能会在行路途中遭遇不测。
这样看来还不如留在家乡,哪怕务农,也至少还有口饭吃,而且老祖宗相信只要有志气,而且踏实肯干,早晚也能等来福气。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再去看老祖宗留传下来的俗语,有些道理难免已经过时,这是时代发展的限制。
可也不能以偏概全,把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全盘否定。
只要擦亮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样能从其中领悟到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