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式”干部本质上是对权力的滥用。高子程代表指出,这些干部在其岗位上本应积极作为,却选择消极怠工,将责任抛之脑后。他们看似“躺平”,实则是利用手中的权力,逃避工作的压力与挑战,损害了公共利益和群众权益。这种行为不仅辜负了人民的期望,更是对权力的亵渎,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必须坚决抵制“躺平式”干部,让权力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关注到“躺平式”不作为现象,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些人不担当、不作为,甘于躺平,阻碍政策落实成效,破坏政治生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子程说。他认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本质上都是对权力的滥用,与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一样,都会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呼吁将“躺平式”干部纳入反腐范围,可以形成有力震慑,倒逼干部担当作为。
高子程。
高子程建议,要以工作成效为导向,明确界定标准。制定“躺平式”工作作风的具体表现和认定标准,为精准识别和查处提供依据。
并将“躺平式”问题纳入巡视巡察、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最后,对“躺平式”行为严肃问责追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多地开展了“躺平式”干部专项整治。昆明市从安于现状、故步自封、不敢担当、拖沓应付、工作标准低、推诿扯皮等方面细化9类“太平官”负面形象。湛江市麻章区制定《麻章区领导干部负面信息收集管理清单》,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设置“蜗牛奖”。
3月1日,湖北英山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郑光文公开向“躺平式干部”宣战,强调“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是犯最大的错误”,并指出履职不尽责、不担当是“最大的变异”。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马婕盈 北京报道
编辑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