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曾宣布取得了重大的量子进展,然而这一消息却遭到了诸多质疑。一方面,一些专家认为微软在量子领域的成果展示过于仓促,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严格的验证过程,其宣称的突破可能存在夸大成分。另一方面,量子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对其进展的评估变得极为困难,难以确定这些所谓的进展是否真正具有长期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此外,量子领域的竞争激烈,其他科研团队对微软的成果也持审慎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微软量子进展的质疑声。总之,微软的量子进展在引发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严格审视和质疑。
“马约拉纳1”量子处理器。图片来源:美国微软公司
科技日报北京2月26日电(记者张梦然) 美国微软团队上周宣布创建首个拓扑量子比特处理器“马约拉纳1”及工作路线图,并称这可能是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然而据澳大利亚《对话》杂志最新报道,有专家指出这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只展示了部分内容,具体路线图仍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
微软的新成果基于马约拉纳粒子,其设计的处理器理论上可容纳多达100万个量子比特,足以实现破解密码和加速新材料设计等重要目标。《对话》杂志在报道中称,微软此次宣布的成果若属实,可能使其在量子计算领域超越IBM和谷歌等竞争对手。
该团队采用细小导线捕获马约拉纳粒子作为量子比特,并通过微波测量其状态。通过“编织”这些粒子的位置或测量方式,可以无误地读取信息并抵抗外界干扰。相比其他技术,这种方法可能大幅减少量子比特错误,但仍有挑战,如有一项被称为“T门”的操作可能出现错误。
尽管团队已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并提出了未来工作路线图,但部分专家对其成就持怀疑态度。牛津大学的史蒂文·西蒙指出,研究方法与此类似的相关文章曾在2021年被撤回。而伦敦大学学院的乔纳森·奥本海姆则认为,微软团队尚未证明拥有真正的拓扑量子比特。因此,科学界正密切关注微软的技术进展及其与其他量子计算平台的性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