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韩信如果自立为王,真能三分天下吗?对比刘邦,项羽和韩信输在哪?
文/姜子说书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打败龙且之后,项羽派遣盱眙人武涉游说韩信,劝他反汉与楚连和,大概给出了以下几个信息。
其一:天下戮力击秦,功成之后,项羽分土而王之,但刘邦贪得无厌,欲独吞天下。项羽无数次饶过刘邦性命,但刘邦却一次次背信弃义,不可亲信。
武涉往说齐王信曰:“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
第二、武涉认为,一旦项羽打败,刘邦得了天下,功高震主的韩信只会成为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如和项羽联手,共分天下。
武涉曰:“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金石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是什么反应呢?说来只有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宁可被刘邦辜负,也不辜负当年萧何和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认为,人的信义比生命更重要,他的理想是当大将军,既然已经当了大将军,夫复何求?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齐人蒯通也说,当今项羽和刘邦两主之命全在韩信一念之间,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劝韩信中立,三分天下。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蒯通假装给韩信相面,先引起韩信的兴趣,最后披腹心,输肝胆,献出了他的计谋,并以“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相劝。
蒯通曰:“莫若两利而俱存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但韩信还是不肯当那个背信弃义之人,他依旧觉得,比起利益,信义才是重如泰山的信念。哪怕蒯生告诉他,哪怕是相与为刎颈之交的常山王和成安君,最后也相互怨恨,成了天下人的笑谈;大夫文种和范蠡忠信如此,也难免功成身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就《史记·淮阴侯列传》而言,韩信本人、项羽、刘邦三者,都没有怀疑过韩信有三分天下的能力,哪怕是韩信死后,刘邦听了蒯通之言,对此也没有任何反驳,可见,韩信确实有机会和项羽、刘邦一争天下。为什么说韩信有这个能力和机会呢?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
其一、韩信虽然只是大将军,手下没有萧何、张良这样的谋士,但是,韩信曾经也跟着萧何参与过“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表现出出色的才能,而韩信坐拥齐国乃至于之前,没有萧何的帮助,也不缺兵源和粮草,何况只要发展壮大起来了,有的是蒯通之类的谋士想给你效力。
其二、虽然说必须得人心,必须出师有名,但是,名,表也,虚也;利,理也,实也。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外名内利者,这四个字才是一切战略的真正本质,所谓仁义之师,综合起来说,只是“世界属于会讲故事的人”这一句话,百姓跟谋士一样,也是涌向强者的。
虽然项羽以灭秦为口号,刘邦以项羽杀义帝不义为由兴兵讨伐,但百姓当兵,直接原因只是先解决生存问题,吃饱饭,更高追求是建功立业。只要奖惩分明,有机会封侯拜相,跟着谁不是跟?刘邦能用的得人心的那些口号,韩信一样都能用。
其三、谋士“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取信天下得天心”的战略奥义,其实说破天不过是以大局为重,不以私害公,至于私人恩怨,信义与否,与百姓何干?韩信所谓的背之不祥,并不成立。
刘备三分天下,必须伤害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的个人利益,但诸葛亮拿天下百姓来说事,刘备马上就接受不需要跟自己的汉室宗亲讲信义的理论了。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于楚汉而言,刘邦从来不担心自己背信弃义,伤害项羽的利益,反而要反咬一口,说项羽背信弃义,刘邦心里跟明镜似的,对百姓恩威并施就行了,谁会为了项羽而跟自己过不去呢?
果然,项羽一死,刘邦就袭夺齐王军,徙齐王信为楚王。后来因为项王亡将钟离眜归信,汉王怀疑韩信有造反之心,有人劝韩信牺牲钟离眜,取信于刘邦,韩信这个直肠子直接开门见山问钟离眜怎么办,逼得对方自杀。结果又被刘邦贬为淮阴侯。
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 “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
刘邦人间清醒,知道生活本来就难免要妥协,当下能接受就差不多了,哪里指望谁是绝对的忠信靠谱,人生就是随机应变活下去而已,所以,尽管蒯通教韩信谋反,刘邦见他说得有道理,符合人性,也没有追究。
通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韩信脸皮薄,不懂变通,执着于信义二字,所以被刘邦灭了三族;项羽败给刘邦,一是因为他有道德洁癖,不通凡人俗性,容不下秦始皇和刘邦这种享乐之徒,不敢坐拥天下;二是项羽攻齐却不占,为了出一口气的私欲,不顾轻重缓急的战略目标,不惜浪费军士性命,为自己清高虚名,却敢火烧阿房宫,不知大义大公。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