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中国和印度,都是14亿人口大国,但在粮食问题上,两国却走了不一样的道路。中国一直在买买买,印度则是在卖卖卖,为啥两国的“粮食账本”差别这么大?
最核心的一点是:咱们中国人吃得“更好了”。
咱们现在餐桌上顿顿有肉的家庭不少吧?而生产1公斤猪肉,大约需要消耗3到5公斤的粮食(主要是饲料);1公斤牛肉,消耗的粮食甚至能达到7公斤。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这些年蹭蹭往上涨,这部分“隐形”的粮食消耗是个天文数字。
反观印度,由于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他们的肉类人均消费量还不到中国的一半。大量人口以素食为主,直接吃米、面、豆类等主食,对粮食的总需求自然就少了一大块。简单说,咱们的粮食除了直接吃,还“转化”成了肉蛋奶;而印度的粮食,更多是直接填进了肚子。
第二点,得看两国的农业条件和生产方式。
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大,但平原少,能用作耕地的面积大约占全球的7%。要用这7%的耕地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压力本身就巨大。而且,随着这些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良田被占用,耕地红线一退再退,压力更大。
印度呢,它的耕地面积比中国还大,而且地处热带、亚热带,光照足、热量丰富,农作物一年可以两到三熟,这是老天爷赏饭吃的优势。
但是,光有地还不够,还得看怎么种。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比如水利灌溉系统,比印度要完善得多。咱们国家在种子技术、化肥使用、机械化耕作方面也投入巨大,所以粮食单产(也就是一亩地能产多少斤)远高于印度。
印度很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一旦闹个旱灾涝灾,收成就没保障。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中国是用更高的单产,在更紧张的土地上,养活了吃得更好的14亿人;印度则是用较低的单产,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养活了要求较低的14亿人。这一进一出,中国的粮食需求缺口就显现出来了。
第三层原因,在于两国的政策选择。
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句话不是空谈。我们有庞大的国家储备粮制度。每年进口的粮食,尤其是大豆、玉米这些,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直接吃,而是为了充实国库储备、加工成饲料和食用油,以及调节市场。
这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最高战略。
印度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它确实在出口大米(尤其香米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但这背后也有难言之隐。一方面,印度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根本买不起足够的粮食。粮食放在仓库里会坏,不如出口换外汇。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农民种地,政府也有补贴,导致一部分粮食生产出来,在国内缺乏有效需求,只能卖到国外。某种程度上,印度的粮食出口是以牺牲部分底层民众的营养需求为代价的。
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导致减产,印度政府会立刻发布粮食出口禁令,保障国内供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粮食基础并不牢固。
说到底,中国选择了一条更稳健的发展道路。而印度则是在其国情下,做出了一种更现实、却也略显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