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之血,奔涌在国家经济的血脉中。每年超5亿吨的海外石油穿越海洋,注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肌体。
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这并非简单的买卖,而是一盘深思熟虑的战略大棋。我国石油进口花费每年超过万亿人民币,而国内已探明石油储量并不少,仅“十四五”期间就新增约70亿吨石油地质储量。
但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就是国内石油的高开采成本这一硬伤。可惜我们的每桶原油的开采成本都高达50至60美元,而沙特等中东那些“富二代”的“天才”们的开采成本却少得可怜,竟不到10美元!。但当国际油价低于50美元/桶的拐点时,国内的开采就几乎都无利可图了。
国内油田开采成本高昂的根源在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与中东地区浅层、连片分布的油藏不同,我国油层埋藏极深,常达两三千米甚至更深。超过70%的油藏属于低渗透或特低渗透类型,原油被牢牢“锁”在岩石缝隙中\。
像大庆、胜利这些老油田,已经过了“青春期”\。多数油井的含水率高达95%,相当于每抽出100桶液体,里面只有5桶是油,其余都是水\。要维持产量就得持续注水、压裂,成本自然飞涨。
进口石油看似花费巨大,实则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选择。我国从50多个国家进口石油,主要供应国包括沙特、俄罗斯和伊拉克等\。这种多元化布局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
2024年,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日均供应量超过210万桶\。我国还保持与沙特、阿联酋和伊朗的紧密关系,巧妙利用“莫斯科—利雅得”双重渠道提升在价格与合同上的谈判力\。
这样一来,我们就为国家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能源的银行”,可随时按需支取了。把国内资源当作战略储备来用,这么一来,要是国际供应突然断了,或者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国内油田就能马上开足马力生产,确保基本的能源需求能得到满足。这种“主要依赖进口、辅助自身开采”的策略,给国家的能源安全上了双保险。
我国还积极推动与部分产油国进行人民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与俄罗斯、伊朗的部分石油贸易已经用人民币结算,这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尽管当前国内开采成本较高,但我国并未停止技术研发。“十四五”期间,我国油气行业保持年均近3900亿元的勘探开发投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向“万米深地”进军取得重大突破。深地塔科1井在塔里木盆地钻达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人类首次在万米深地发现油气并点火成功\。
在陆上,页岩油已进入商业化大规模开发阶段。在2023年,中国的页岩油产量冲破了400万吨的大关,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玉米产量将大幅突破600万吨的历史大关。
我国海上油田的全面开发之际,初步开采的油田接连揭开了“油田的第二春”,同时也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创造了新的有利的条件。自2018年至今,中国在海上石油开采方面的增量已经突破了1300万吨,这一数字在全国石油总增量中的占比,超过了六成。
依托于流花11-1/4-1油田的二次开发项目,首先将“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FPSO”的开发模式成功地运用了开来,不仅大大地降低了了工程的建造成本,而且将深水油田的开发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上,对于今后中国的深水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不少油田都处于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带,像沙漠地带、高原地区以及深水区域这类地方。在这些地方进行大规模的采掘作业,很有可能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
但相对而言,通过进口石油我们也将部分的环境成本“转嫁”到了国外的环境上,似乎也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尊崇。在国际清洁能源的逐步普及背景下,我们就可以更大力地将自己的发展重心转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推动能源的结构转型了。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2024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动车产销量占全球近70%。国家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5%左右,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这意味着未来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从“主粮”转向“备用粮”\。进口石油为新能源发展争取了宝贵时间,当前的进口依赖,是向未来平稳过渡的桥梁。
未来几年,中国海油的油气产量将从2023年的675百万桶油当量,提升至2024年700-720百万桶油当量,并预计在2025年和2026年继续提高。与此同时,新疆塔里木、四川盆地等地的新超深层大油气田,以及南海的深海油气资源也在逐步攻关。
能源安全的未来图景已然清晰: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光伏、风电逐步替代燃煤发电。今日的石油进口策略,正是为明天的能源自主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