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济南报道
从广东的广交会到四川的西博会,从浙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到山东的儒商大会,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高能级会展平台。
具体到山东,为何要坚持办好儒商大会?
最直观的,是有利可图,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投资。
以第三届儒商大会为例,仅济南市签约的项目中,已有14个项目完工、23个项目开工建设,实际使用外资1.7亿美元,内资投入220亿元。这些项目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切实推动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鲜活注脚。
即将召开的第四届儒商大会,将汇聚600余位嘉宾,从央企国企、世界500强,到海外侨商、顶尖学者,这些嘉宾背后,是多少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资源?
一场儒商大会,看似“务虚”,实则“务实”。其背后,是一个地方从“拼资源”到“聚人心”的深刻转变,是从“硬投入”到“软连接”的升维竞争。
其次,是隐形的好处。
儒家文化是山东最独特的IP。儒家文化中的“义利统一”“和合共赢”,不仅是商业伦理,更是信任基石。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今天,这种价值观成为吸引合作的精神磁场。
将“诚信为本、义利统一”的儒商精神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相结合,不仅为商业活动注入文化基因,更让山东在千城一面的区域竞争中,树立起独具魅力的精神旗帜。
如果把视野拉长,便能看清:办会,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种树”。
“种树”者,不争一朝一夕。山东办儒商大会,就是在栽种文化的根、产业的苗、合作的藤。
扎文化之根——“儒为本、商为媒、家为根”,展现的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为现代商业文明“寻根铸魂”的自觉。有根,方能凝心聚力。它不仅是项目对接,更是一场基于文化认同的“价值共振”。
育产业之苗——本届大会将有超过50%的参会企业来自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产业链招商图谱的发布、专项基金的设立,无不传递一个信号,山东志在“智造”,力争“领跑”。
延合作之藤——本届大会还将举办11场“双招双引”活动、三条精品考察路线以及金融对接、校友联动等,从“撒网招商”到“生态营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搭建的是一个产业与情感的多维赋能平台。
10月1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商务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第四届儒商大会筹备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图片来源:山东发布)
务实,方能开花结果;远见,方能基业长青。
倘若只看短期投入与直接回报,仅盯着“花了多少钱、签了多少约”,难免陷入“零和思维”,也很难理解为何各地对办会如此“执着”。但若能看见文化认同的感染力、创新要素的推动力、全球合作的凝聚力以及发展信心的辐射力,便会发现办会的真正价值——真正的高能级大会,从不是终点,而是开启新局的起点。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劳心费力地坚持办好一场会,值吗?
山东的答案清晰而坚定:办会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投入不是终点,未来才是。
正如一位参会嘉宾所言:“回来不光是做生意,更是做家人。”当全球儒商因这场盛会年复一年地聚焦山东、走进山东、投资山东,山东收获的是一个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愈发清晰的“新身份”,也是一片热土于变局中主动开新局的生动见证。
信心比黄金重要,而信心,往往就在一次“被真诚打动的相聚”中悄然发芽,蔚然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