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总是追求无限的商品化,为一切定价,但有一些自然要素却未能被纳入其价值体系。近日,巴纳德学院年轻政治学者阿丽莎·巴蒂斯托尼的新著《免费馈赠》(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25)出版,书中讨论了资本主义长久漠视自然的原因。巴蒂斯托尼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出于道德考虑而未对一些自然要素进行商品化,具体原因应该从经济角度思考,她进一步指出,理解当代一系列生态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危机、气候异常等),须首先厘清资本主义的价值筛选机制。
《免费馈赠》(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25)
巴蒂斯托尼追溯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资本主义将自然视为“免费馈赠”的历史,指出“自然的馈赠”这个概念在广义的政治理论中普遍存在。古典经济学家如让-巴蒂斯特·萨伊和大卫·李嘉图等曾描述过,从羊内脏到风力等自然要素对生产的无偿贡献。这一观点遭到了马克思的批判,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唯有“资本”能从“自然的馈赠”中获益,而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又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如低成本处理羊内脏,而不是将之转化成新的生产要素)。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经常援引这一批判,但未作深入。
巴蒂斯托尼认为“自然的馈赠”是个还未被充分理论化的概念,极具潜力,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当今的生态问题及资本主义的本质。她给出了四个实例,分属政治经济学的不同领域:工业领域的自然动力、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家户领域的再生产劳动、生物圈的自然资本。同时,从唯物主义、存在主义出发,指出资本主义限制了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承担起责任的能力。也就是说,将自然视为“免费”,反倒让人不能自然而然地做出合乎伦理、对社会负责的决定,反而阻碍了人们践行自身价值判断。此外,她构想了人类珍惜自然馈赠的共生之道:正确衡量其他生命体的价值,以及据此创造不同的生存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巴蒂斯托尼说,书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非基于它破坏自然的这一事实,而是着眼于其破坏的具体方式与动因,及其折射出的人类政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例如,污染不是一个“外部性”概念,不是环境的“副作用”或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而是体现了一种强行加诸的人的权力。再如,所谓自然的免费馈赠与家务劳动也有相似之处,家务劳动也有被“自然化”之嫌,它往往不被认可为是一种从事生产的劳动。因此,巴蒂斯托尼主张借鉴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用其观点来重新讨论自由和解放这些议题。她借助波伏娃与萨特的思想,主张人类对自然作价值判断是不可避免的——价值不由上帝或自然赐予,而仅取决于人类在世间主动主张与实践的内容。“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世”本身无从摆脱,我们一定会与万物互动、建立联系并加以利用,“自然的价值必然是我们赋予的”,但人类有责任以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方式衡量自然价值。她特别强调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核心论述,对我们理解当代的地球生态仍至关重要。